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二战欧洲“第二战场”:又一历史遭到掩盖,英美果然暗坑苏联
历史评谈

1945年,罗斯福私人顾问霍普金斯笔记记载:斯大林威胁“若追讨债务,将公开美英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文件”。

所谓第二战场,就是除了苏联这一战场之外,再由英美开辟一个对德战场,让德国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我们都知道,历史书上的欧洲第二战场就是“诺曼底登陆”,发生时间是在1944年6月,一年之后德国战败投降。

但问题是:从斯大林的话中不难看到,按照苏英美的协议,第二战场应该更早的开辟,比如在1942或1943年开辟,那么为何1944年才有诺曼底登陆?

英美拖延第二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入侵苏联,其中德军占德国总兵力的64%,加上仆从国的军队,占整个欧洲法西斯集团兵力的54%。随后因为苏联反击,德国不断补充兵力,最终1944年初时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占德国军队总数的70%。毫无疑问的是,苏联承受着最大的德军压力。

按照苏联预计,只要德国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那么就能牵制德国大约60个师及其盟国20个师,从战略上可以为苏联战场的补充,如此就可以更快的击败德国。于是,苏联先要求英国、后要求英美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直接威胁德国,以尽快打败德国。

问题在于:苏联要求合情合理,而且英美苏是盟友,本该协同作战,那么英美怎么做的呢?答案很简单,过早开辟第二战场,英美就不能再坐山观虎斗,不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能让德国与苏联血拼,于是采取“拖延”加“诡辩”的方法。

1941年,对于苏联要求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第一次回信称:“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丘吉尔的回信挺有意思,让苏联承受巨大压力、流更多的血就合理,让英军“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就不合理?之后,斯大林多次要求开辟第二战场,但都遭到丘吉尔的拒绝。

1942年,英美转向进攻北非,以此诡辩说开辟了第二战场。北非战役,显然对英国更有利,因为英国在埃及有着巨大的利益,且还有联通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可以把印度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到英国。有苏联牵制了大量德军,因此德国无法在北非战场上投入更多兵力,于是英美赢了。

1943年,1月英美在卡萨布兰卡开会,不准备在1943年对德国发动任何重大的攻势,苏联对此很不满意,5月英美商讨的结果是1944年春季开辟第二战场,但最终在1943年11月底的德黑兰会议上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但诺曼底登陆拖延到了1944年6月,已经到了夏天。

总之,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英美一再狡辩、拖延,一再违背对苏联所承担的义务。注意,其中开辟第二战场是英美的“义务”,作为盟友协同作战的义务。

为何1944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英美发动诺曼底登陆战,由此进入法国北部,可以近距离的威胁到德国。问题在于:英美一直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那么为何英美在1944年6月时实行诺曼底登陆?

1942年到1943年2月,苏德爆发两场关键战役,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转折点,在此之后苏联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前,英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自然不想真正开辟第二战场,也不想为苏联牵制大量德军。

但在1943年后,随着苏联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基辅、第聂伯河、索贝河等的取得了一系列战役胜利,让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这时,战胜德国已经“已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

既然战胜德国在望,且苏联越打越强,德国越打越弱,那么英美该怎么做呢?说的刻薄一些,就是“下山摘桃子”,不能任由苏联独揽大功。于是,在德国败迹明显的情况下,英美才真正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再不开辟第二战场的话,苏联就打进德国了,就没有英美什么事了。

对此,1944年时罗斯福一语道破:“假如苏德战场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到明年春天第二战场就没必要开辟了。”

当然,尽管答应1944年春季开辟,但实际上一直拖到6月份才开辟,而1944年上半年,苏军连续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北边解放了列宁格勒,南边收复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还越过德涅斯特河打到了罗马尼亚境内,总之德国败局已定。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抢占胜利果实,英美自然要真正下场,于是才有第二战场的开辟。不过,第二战场的开辟,英美虽然牵制了一些德军,但当时德国主力依然在苏联这一边。比如1944年初,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占德国军队总数70%,但1945年初比例就降到了57%-59%。

最后,透过第二战场情况,还有三点值得一谈:

首先,英美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一拖再拖,无非是让苏联顶在前面,让苏德血拼,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最终等到快胜利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战。

其次,二战时期抗击德国的主力,毋庸置疑的是苏联,总体承受至少60%的德军力量,因此苏联才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要贡献国,但如今舆论变成美国才是主要贡献国。

第三,不得不佩服英美舆论宣传能力,虽然苏联歼灭德军主力,英美只是辅助,但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沙漠之狐和蒙哥马利对决、诺曼底登陆的宏大叙事,苏联的却往往被遗忘。

英美对苏联如此,对中国又如何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