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美国专家:中国崛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从来不会提自己的血统
浮华历史

一个美国专家抛出句话:中国崛起不可怕,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个国家从来不谈血统。

他话里有个意思:中国的归属感,不靠血缘,不靠肤色,靠的是认同感,而这种认同,不是拿来讲的,是默默植入的。

有人当场问他:“那你到底怕什么?”他说:“因为这种文化策略没有死角。”

讲完这场演讲后,这句话被一批媒体截取、转发,尤其在中文网络上传播开来。

很多人没太听懂意思,只看到了表面的“外国人在警惕中国”,就以为又是老调重弹,其实他说得很克制,不带攻击性,更像是战略层面的提醒。

且看历史对比

这句话是2018 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成员约翰・史密斯在《外交事务》期刊提出的,他长年研究中国,对这个国家发展节奏,和文化系统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同时也注意到一个关键差异:

16 世纪的西班牙皇宫里,哈布斯堡家族用 "蓝血"概念维系统治 —— 因长期近亲通婚,贵族皮肤下的血管呈现蓝色,被视为 "神选血统"。

并且,卡洛斯一世曾宣称:"朕的权力来自祖先的血脉,而非臣民的拥戴。"

这种血统至上的逻辑导致在18 世纪的法国,即便平民出身的商人富可敌国,也无法参加贵族沙龙,因为 "血统不纯净"。

但早在一千年前,中国在隋唐王朝就已经选择用科举制打破血统垄断。

唐朝科举考生中,寒门子弟占比达 35%,如名相张九龄出身广东寒门,靠文章经义而非家族背景拜相。

这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流动性,让中国在公元 7 世纪就建立了超越血统的人才选拔体系,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更讽刺的是,19 世纪美国加州矿区对华人征收 "种族税" 的同时,中国新疆出土的唐代《张无价告身》显示,突厥贵族可通过学习汉文化成为唐朝官员。

两种文明对 "认同标准" 的选择,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社会整合效果:美国因血统论陷入身份政治撕裂,中国却借文化认同实现了多民族千年融合。

骨子里的认同

不过,实际上让史密斯真正恐惧的,是中国文化认同体系的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在海外华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印尼华人林绍良历经三代混血,仍坚持让子女学习中文、过春节,他的理由是 “我们是华人,因祭拜祖先、写汉字,而非血管里的福建血液”。

19 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矿工即便不会方言,也凑钱修建关帝庙,用 “忠义” 文化维系共同体意识。

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让东南亚华人在殖民时期仍保持族群特性,而同期移居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因 “非盎格鲁血统” 被歧视近百年,直到 20 世纪通过天主教文化才被接纳。

其实,种族制度的核心缺陷在于:它将人类划分为 "先天的敌人",用血统标签制造不可调和的对立。

美国的种族冲突、南非的种族隔离、欧洲的移民危机,本质上都是血统思维的恶果 —— 当一个社会相信 "某些人天生低等" 时,歧视、压迫和反抗就成了必然循环。

而中国 "不谈血统" 只不过是将认同定义为 "后天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汉姓,不是消灭民族特性,而是创造共同的文化平台;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公务员学习汉语,不是放弃本民族文化,而是获得参与国家发展的钥匙。

所以,约翰・史密斯所说的 "后背发凉",实则是意识到:

当西方还在纠结 "谁有资格进入城墙" 时,中国已经用文化搭起了一座通途,让不同血脉的人能共同走向 "更美好的生活"—— 这不是对某个国家的恐惧,而是对一种更高级文明逻辑的震撼。

从历史看,种族制度带来的是分裂、贫困和内耗,而中国的文化认同体系带来的是团结、发展和创新。

这或许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类走向强大的路径,从来不是强调 "我们血脉不同",而是相信 "我们可以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