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风水笔记(431):风水术中的“神煞”和“邪气” 六十七
寓意象征谐音八卦变易

第二部分 若干相关提问解答

66,部分动物和昆虫面对待死亡的行为表现!

网友的提问是:昆虫和动物的死亡行为,对风水学理有没有意义?

简单的理解和回答是:认真研究动物昆虫微生物的行为特征,完全可以解开很多复杂的古代风水现象和谜底。

昆虫动物死亡行为对于风水学理的影响,可以从科学和玄学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科学角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昆虫动物死亡后的处理方式主要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不论是动物尸体还是昆虫尸体,其腐烂的本质都是一样,都会在环境中分解。在水中及土壤中腐烂的结果都是相同,因为死亡和腐烂是生物体的自然过程。对死亡的未知和对灵魂的恐惧,使得人们赋予了尸体更多的精神定义,但实际上这都是人类的想象。

玄学角度!

在玄学方面,尤其是在风水学理中,虽然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据支持昆虫动物死亡会影响风水,但有一部分传统的信仰和习俗。例如,有的人认为宠物去世后不能随便埋葬,否则会影响家庭的运势和周围的风水。这种观念源于对死亡的未知和对灵魂的恐惧,实际上现在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灵魂的现象。

风水学理与死亡!

在传统文化中,风水学理认为环境与人的运势密切相关。虽然现代科学无法验证这类观念的真实性,但是在一部分地区和文化中,仍然有人相信通过适当处理动物尸体可以避免不良影响。例如,有的人会选择将宠物火化及进行特殊仪式,以示尊重和超度。

家中和房屋周围必须注意卫生,动物和昆虫死亡后将相关的尸体搬来搬去,搬入相关的孔洞、隔层、缝隙……细菌病毒滋生,绝对不是好事。

科学研究的支持!

尽管风水学理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昆虫动物死亡行为会影响到风水,但科学研究提供了对死亡和腐烂过程的解释。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生物体最终都会分解回归自然,这一过程与风水及超自然的力量有关,要害就在于细菌病毒的滋生。只要这样的结论成立并被破解,古代关于“妖邪鬼怪”很多现象的描述,完全可以做出合理解释。

社会性昆虫如何应对同伴的死亡?

当死亡预示危险,蚂蚁用自爆守护族群;白蚁以尸体回收氮素;蜜蜂以蜂胶隔绝威胁——昆虫以“社会性免疫”诠释生死智慧。它们搬运、掩埋、甚至食用同伴,却在族群存续与个体牺牲间走出第三条路:正如人类在绞刑架前窥见艺术,东方殓葬事死如生,虫与人跨越社会性鸿沟,在生死面前共享着对生命最深的敬畏。

虫与人,分别处于两个社会,它们之间的差别,体现在生存繁衍和应对死亡的模式上。

昆虫社会中涌现出的“真社会性”,并不是简单的群居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而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重大转折。

真社会性,就是完全社会性,是动物界中极少数物种才具有的罕见的生命特点。但是在生态学意义上,这样的真社会性生物非常成功,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它们主要来自昆虫纲,包括所有种类的蚂蚁、白蚁,以及一部分种类的蜂群。

人类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生物学中“真社会性”的两个条件:

一是世代重叠,就是亲代和子代居住在一起。二是一个社会单元中的个体共同照顾后代。

定义“真社会性”的第三个条件——生殖分工,在人类社会并不存在。而在社会性昆虫中,只有蚁后和蜂王这类少数个体才可以繁衍后代,其他大多数个体并不繁殖。

人的社会性与生物学中的“真社会性”有着明确的分野,但真社会性的昆虫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人相似的社会性的特征。它们以“族群”为单位,高密度地群居在一起,具有劳动分工。

中文“族群”一词的含义颇为丰富,容易导致误解,更容易理解成为一个口语化的表达是:“一窝”,只是这个词不具备学术性。同时,很多社会性昆虫都能够筑造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的巢穴,并且个体之间有着极为频繁的交流。

“族群”这一昆虫社会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多细胞生物的单一个体相类比,因此社会性昆虫的“族群”又被称为“超有机体”。如一窝蚂蚁里的生殖蚁,它们共同构成了类似单个生物体的生殖器官,其余个体则类似体细胞,组成其他生物器官。

“生如是,死亦如是”。生是这样,死还是这样。在社会性昆虫的族群中,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并非自身利益,而是整个族群的利益。一部分蚂蚁和白蚁会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以自爆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它们还可以通过释放“警报信息素”,向自己所属的族群发出信号。

当死亡出现以后,其同伴处理尸体的行为集中反映了真社会性昆虫生命轨迹中的诸多特点。在人类面前,生与死都是坚硬难解,而当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探究同样形成了社会性的其他生命的生死现象的时候,人类竟然有既陌生又熟悉的发现。

群居使昆虫可以更高效地搜集食物、抵御外敌。然而,当有传染病发生的时候,整个族群都会面临生存危机,这一方面由于族群里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如果出现一种病原体,一个个体对其没有抵抗力,那么整个族群里的所有个体就都没有抵抗力;另一方面,众多个体以较高密度生活在一起,并且有频繁地交流,就会加速疾病的传播。

在蚂蚁的族群中,工蚁的寿命比生殖蚁短很多,并且经常从事风险较高的工作,这都会导致工蚁的死亡数量较大,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即便死因未必是疾病,都要在尸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予以处理。处理尸体并不是单纯的善后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预防性措施,可以提升整个族群的免疫力,又被称为“社会性免疫”。

人们注意到昆虫搬运同伴尸体的行为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可是直到一九五八年,爱德华·威尔逊才第一次对这一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科学研究和报道。他发现,蚂蚁死后身体上的腐败物质会逐渐累积,这种成分主要是脂肪酸,它会诱导同巢的其他蚂蚁将尸体搬到巢外。

随着过去几十年研究的增加和深入,人们发现这种处理同伴尸体的行为在诸多方面都并非一成不变——处理尸体的方式不仅仅是将其搬出巢外,死亡的信号更不是只有脂肪酸。

除了脂肪酸这类在其他节肢动物中都很常见的死亡信号,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在社会性昆虫中有一部分化学物质在生物死亡前就已经在其体内产生了,死亡后这种物质会发生变化。比如,阿根廷蚁体内就有两种被称为“阿根廷蚁素”的成分,在这种蚂蚁死亡后,这两种能够反映生命体征的化学物质会在一个小时之内迅速消失,同伴会据此判断出它已经死亡。

另外一类死亡信号在白蚁中被发现,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储存在其体内的两种挥发性成分,在死亡后会被迅速释放出来,同伴嗅到这种气味,就会赶来处理尸体。在蜜蜂中发现了相似的情况,蜜蜂的幼虫会释放出一种信息素,在活着的时候提示成虫去哺育它;在死亡后,其尸体依然会释放这种信息素,便于前去查看的成虫发现幼虫个体的死亡。

这样的死亡信号可以在昆虫死亡后第一时间传递给活着的同伴,而不必等待尸体腐败,有助于同伴对尸体进行及时处理。

昆虫处理同伴尸体的第一类方式是躲避。躲避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对尸体的响应行为,在非社会性的昆虫中都会出现。

这类昆虫通常通过尸体腐败后的气味判断死亡,并且随之躲避。死亡意味着致命危险很可能就在附近,逃命是最基本的选择。非社会性的昆虫不需要考虑族群的利益,只需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但是社会性昆虫却很少采用躲避的策略,只有当族群存续受到威胁,并且威胁大到无法用其他方式应对的时候,它们才会躲避。

如果红火蚁的巢内大面积感染了病菌,它们便会整体搬迁,而不会去处理那种尸体;土栖白蚁如果碰到很多同伴死亡的情况,比如当被杀虫剂大量杀死的同伴出现在它们使用的通道的时候,它们会封锁这样的通道,就是避免以后再次使用。这类做法的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与尸体再次接触,但是需要付出重建整个和部分巢穴的代价。

第二类方式是将尸体搬运至远离本族群中个体活动的区域。将尸体移出巢外是蚂蚁和蜜蜂最常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死亡个体并不多的情况下。一只蚂蚁就可以搬动一具尸体,投入的劳动力成本很低。

蜜蜂在清理巢中的垃杂粹圾的时候都会采取搬运的办法,但是,搬运尸体的速度更快,并且尸体有可能会被搬运到更远的地方,这都证明其对尸体和生活垃杂粹圾的区分很清晰,认识到尸体比普通垃杂粹圾更危险。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巢穴内部的清洁卫生,但是搬运尸体的个体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所幸,它们会经常自己清洁身体以及互相清洁。还有一部分特别的现象:有的种类的蚂蚁会在临死前主动离开巢穴,它们的生命确是因此更快地走向死亡,不过在即将成为尸体的时候,自己充当自己尸体的搬运劳力,对于整个族群而言有可能是一种颇为经济的选择。

另有一种蚂蚁,如果其幼虫感染了病菌,它们会治愈能够治愈的幼虫,杀死不能治愈的幼虫——这样的死亡有可能不够安乐,但却为族群保留了继续繁衍的最大可能性。

第三类方式是食用。白蚁经常采用这种处理方式,原因在于白蚁的食性。昆虫的食性是指取食的习性,一般分为植食性、腐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白蚁的食物主要是富含碳元素却缺乏氮素的纤维素,而同伴的尸体是宝贵的氮素来源,因此,在尚可食用的时候,它们便会通过吃掉尸体来回收氮素。

这一行为在其他社会性昆虫中并不常见,可是在一部分极端状况下,如食物极端短缺的时候,都会出现同类相食的情况。比如,一部分蚂蚁会首先吃掉卵和幼虫,然后吃掉不育的工蚁,让生殖蚁尽可能坚持到最后,待来日生存条件好转,尚有机会让族群恢复生机。

第四类方式是掩埋。掩埋是另一种在白蚁中常见的尸体处理措施。当尸体不能食用,比如腐败严重,已经丧失了营养成分回收价值的时候,白蚁便会通过掩埋隔离尸体——利用由唾液混合的泥土及它们的排泄物掩埋尸体,唾液中的抗菌成分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注意:民间传闻和风水著述中就曾经有白蚁垒坟有优势的记载。如何让白蚁密封遗体,而不侵害遗体,这才是风水学理中的绝招!白蚁能够将一具尸体迅速封存,群体一定相当庞大,一个地方能让一大群庞大的白蚁长期生存下来,地形没有特色绝对不可能。以养蜂为例,有的地方养蜂最大可能就是七至八页,稍微多一点就会发生分群,有的地方蜂群能达几十页,必然有地理上的优势。

蜜蜂有时候都会掩埋尸体,但不是同伴的尸体,而是闯进蜂巢的入侵敌人的尸体,例如老鼠以及蜜蜂无法搬运的较大型的昆虫。蜜蜂会用蜂胶和其他可用的材料覆盖这类尸体。掩埋尸体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处理方式,但是,非常有效,往往在尸体潜在的危害较高以及其他措施无法实施的时候采用。

对于密蜂而言,掩埋是“不得不”的选择,但未必是最经济的选择,在面临高危情况的时候,却是最有可能取得必要效果的方案,毕竟密集的劳动投入远远好于密集的尸体。

死亡发出的信号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昆虫处理尸体的方式都随之改变。此外,对于同一种化学信号,昆虫巢穴的不同状况都会左右它们处理尸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可塑性不仅体现在对尸体的处理上,在其他行为中都有所表现。

有一种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释放警报信息素,如果事发地点远离巢穴,这种信息素会让同伴逃离;如果事发地点靠近巢穴,则会召集同伴前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一种白蚁,它们的工蚁会攻击入侵敌人,在有生殖蚁在的情况下,它们会表现得更加凶猛。但如果有兵蚁在场,它们便不会太凶猛——兵蚁会来处理问题,保卫族群是兵蚁的职责。

蚂蚁和蜜蜂在巢外觅食的时候,都会遇到同类的尸体,这时候它们会选择躲避,而不是积极地处理尸体,毕竟这类尸体预示的危险对它们自己的族群几乎没有威胁。

就像事不关己,便可以视而不见。欧洲有一种红火蚁,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当它们发现传染源的时候,如果巢中的个体数量足够多,它们就会快速地将传染源移出巢外;但是,如果个体数量较少,则会先将卵和幼虫暂时搬迁至安全的地点,然后去清理传染源,待清理完毕,再将卵和幼虫搬回巢内——这表明族群的规模对它们响应危险的策略有着显著的影响。

再来看一看人类社会,人类的社会是什么模样呢?人类都是以相似的方式处理同类的尸体:躲避,抛弃,取食,掩埋在土里、水里和火里,并且以此作为对生的奖励和惩罚。除了运用视觉判定死亡的出现,人类还发展出了对死亡更为冷静的观察,从相关的历史画作中可以这样判断:

绞刑架和解剖台的四周,惊呼及屏气凝神的观众中夹杂着其它一部分人。从这类西方画作中,可以看出绘画表现死尸的可能性的灰白、青紫,认为正是生的经历给死以不同的内容,这就是死尸中“画意”的由来。东方艺术家眼中的死尸是没有“画意”,这与“气韵生动”的艺术准则相违背。

西方人在艺术创作中画死如生,东方人则在殓葬与祭奠中事死如事生,对尸体的不同处理方式,显示出对生命同样地珍视。落笔之际,一位住在内华达沙漠之洲的朋友,捉了一只路过的飞虫,拿去喂饿了几天的捕蝇草,据传闻,整个过程在眨眼之间;接着,她又去看选定的那棵大樱花树,她想将自己的骨灰埋在树下使之成为肥料……

虫与人,分明处在一个世界,其间的距离,大不过生和死。

动物有多少种面对死亡的方式?“进化死亡学”逐渐兴起……

对于几乎所有的动物而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只有某类淡水水螅以及奇特的水母可以理论上免死。面对这一残酷的生物现实,人类发展出了复杂的应对策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葬礼。最近的考古证据表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在十二万年前就开始埋葬死去的同族。那么,其他动物会如何理解和应对死亡呢?

其他动物对待同类死亡的方式多样,又出乎意料,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新的死亡学观察,都是在揭示人们自己对于死亡的反应可能源自何处”。

生物人类学家芭芭拉·金认为:“动物对于死去的同伴及群内成员的反应多种多样。”

金教授曾经任职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人类学系主任,更是《动物怎样悲痛》一书的著作人。在这本书中,著作人记录了动物对死亡的各种反应——从显而易见的心碎到务实、有预设的表现。

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就对“动物如何看待死亡”开展了理论上的分析,但是,长期以来都很少有正式的科学研究机构。近年,有一门独特的学科兴起,那就是“进化死亡学”,还可以认为是“比较死亡学”,旨在“对非人类动物的亡故和临终做科学的研究”。

每一次新的死亡学观察,都是在揭示人们自己对死亡的反应,这种反应根源于什么,同时引发出新的问题。

守尸,葬尸!

许多动物会在自己熟悉的死亡同类身边停留很久,甚至守护尸体免受食腐动物侵害。用金的话形容就是:“有时候活着的成员会竭尽全力保护尸体。”

长颈鹿母亲会连续几天站在死去幼崽身旁以及附近区域。西貒是一种长相似野猪的群居动物,遍布美洲。曾经有人拍摄到它们停留于死去同伴身旁长达十天,并且保护尸体,具体行为包括驱赶郊狼,以及不时用鼻子磨蹭和推搡尸体。此外,科学家还目睹过黑猩猩给尸体梳毛甚至清洁牙齿。

“葬礼”是非洲象的一大特色。记录显示,许多非洲象个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探望已故同类的尸体,有时候探望的象与死亡的象甚至不曾有交集。

京都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兼人类学家安德烈·贡萨尔维斯表示,某种情况下,大象甚至会埋葬死亡的象,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当然,安德烈·贡萨尔维斯都不确定大象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式丧葬礼仪的标准。非洲象哀悼死去的家庭成员!

部分鸟类,特别是那种能建立长期社会关系的鸟类,都有留守在同伴尸体旁边的倾向。

抛尸!

有的动物对死亡的反应相当务实。

蚂蚁、白蚁和蜜蜂之类的真正社会性的昆虫,在看到尸体后能立即采取“理性”的举措。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迅速将尸体分离出来,要么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要么将其埋葬,甚至吃掉。

同样生活于母系社会的裸鼹鼠都有类似的行为。根据贡萨尔维斯的说法,裸鼹鼠会将尸体放到封闭的“垃杂粹圾堆”中。

科学家们推测,这类理性之举出于“卫生”目的,有助于保护团体免受潜在疾病的侵袭。针对蚂蚁和白蚁的实验表明,气味是清理尸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死昆虫散发的特定化学物质可能引导其他成员采取行动;如果给活昆虫喷洒同样气味的物质,喷洒过同样气味的活昆虫将会得到同样的待遇,并且被清除出团体。

“知尸”就是力量!

包括松鸦、渡鸦和乌鸦在内的鸦科鸟类遇到同类尸体以后,就会发出警报声,吸引更多同伴前来。就像卡特所言,最终尸体周围会形成“嘈杂的聚集”,并持续长达三十分钟。

这似乎就像是某种葬礼仪式,不过科学家推测,聚集互动的目的更多在于收集信息和自卫,而不是哀悼。鸦类似乎要围绕尸体寻找并驱赶捕食的动物,以及确定危险源,以便自己避开威胁。

一项针对乌鸦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当实验动物接触死亡同类的时候,其大脑中与高阶决策相关的区域活动增加。

异尸异事!

不少物种都存在恋尸癖现象,就是活着的个体与同类尸体发生不可描述的交互。科学家在青蛙、蜥蜴、乌鸦、企鹅、海豹、海豚、猕猴和昆虫之类的动物中都观察到这样的反应。

另一方面,同类相食都有存在。有人观察到黑猩猩食用死去亲属的尸体。还有的母亲会吃下死亡幼崽身体的一部分。

熊和狼之类的动物经常藏匿它们发现的猎物尸体,以供日后食用。与此同时,它们都有埋葬死去幼崽的记录。由此贡萨尔维斯推测:“某类食肉动物遇到死亡同类的时候可能将其埋葬,是因为尸体气味触发了藏匿反应。”

更令人困惑的是,动物对同伴尸体的反应有时候看起来很矛盾。例如,黑猩猩会给已故成年雌性同类的尸体做梳理和检查,除此之外,它们又会攻击尸体,这种矛盾行为是间歇性地发生。卡特推测,它们似乎对形似同类却又无生命的物体感到惊慌不安。

抱尸,与尸同行!

伦敦大学学院的进化人类学术人士阿莱西娅·卡特多年来一直在纳米比亚野外观察狒狒。

她与同事多次目睹母狒狒抱着死去幼崽以及带着尸体前行的场景。她原先并不感到惊讶,直到看见一只无父无母的小狒狒死去以后,被与它没血缘关系的成年狒狒带在身边。“我真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与幼崽没有感情联系的同类抱着它。”

于是,卡特团队开展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她发现,这种“携带幼崽尸体”的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普遍。只有几组物种没出现这类情况,而且它们通常受到客观生理原因的限制,例如狐猴幼崽可以紧紧抱住母亲身体,而母亲缺乏主动携带运移后代的能力。

二0二一年,卡特与同事发表论文称,将幼崽尸体带在身边的行为最常见于类人猿以及其他大型灵长类动物,尤其面对非暴力性死亡性比如病死的情况。携带尸体的时间长短因物种和幼崽年龄的因素而异。黑猩猩有时候会持续携带死亡幼崽超过一百天。

除了灵长类动物,大象、澳洲野狗甚至鲸类都会携带幼崽尸体。这里援引二0一八年的一个案例:一头虎鲸母亲负载着已经死亡的孩子游了十七天,行程超过一千六百公里。

尚不清楚动物这样做的确切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母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亡。但是金和卡特都认为这种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主动携运尸体一般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这样的母亲似乎“很快就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尸体和仍然活着的幼崽。

卡特表示,携带幼崽尸体很可能是母亲与后代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结果。这种联系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似乎其中存在一种先天及认知反应,迫使母亲即使对待已经亡故的后代都要小心翼翼。

专家金则指出:母亲携带死去的后代,可能只是因为它很悲痛。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