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这话搁三年前听着像段子,现在看来简直是精准预言。但谁能想到,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的巨头们,如今连你点份19块的奶茶都要偷偷分期?这哪是放贷,分明是蚊子腿上刮精肉,连骨头渣都要榨出三斤油!
先给大伙儿整段魔幻现实主义:网友小张半夜饿了点份麻辣烫,11块钱,支付时手指一抖,下月账单赫然写着“分期3期,每期3.7元+手续费0.5元”。合着吃碗麻辣烫还得给平台交“利息税”?更绝的是另一位网友,点杯霸王茶姬,明明选了支付宝支付,结果扣款时跳出来个“某月付”,定睛一看,19块钱分了三期,手续费比珍珠还多。评论区里吵翻了天:“我是穷,但还没穷到喝杯奶茶都要分期的地步!”“平台是不是觉得我们脑子都长了霉,连11块钱都拿不出来?”
可你以为这只是个别平台的“骚操作”?太天真了!现在打开外卖APP,支付页面简直是当代“迷宫逃脱”现场:默认勾选“某月付”,微信支付宝藏在“其他支付方式”里,点进去还得下拉三屏、再点两次“确认切换”,最后蹦出个弹窗“放弃月付立减5元?”——合着不用你的贷款还成了我的错?有大爷吐槽:“我闺女教我用外卖,结果付了三个月才发现,每次买包子都被分期!现在看见‘月付’俩字就头晕!”
更离谱的是“先用后付”这个坑。有位阿姨一觉醒来,发现70岁的老伴用某电商平台买了45样东西,从老年机到按摩仪应有尽有,一问才知道:“页面上写着‘0元下单’,我以为是平台送的!”这哪是“先用后付”,分明是“先骗后付”!还有快递柜取件,3块钱滞留费,非要你下三个APP,跳转八次页面,最后引导你“3元分3期,每期1块钱”——这是生怕你破产速度不够快啊!
为啥巨头们突然盯上了这几块几十块的“小钱”?答案藏在财报里:某电商平台去年金融业务净利润217亿,是主业的3倍;某外卖平台更狠,放贷收入占总营收的40%,比卖外卖还赚钱!但问题来了,放贷款的人就那么多,借无可借了怎么办?于是他们把镰刀挥向了更广阔的“下沉市场”:学生党、打工族、老年人,只要你有手机,就能给你塞贷款。19块的奶茶分期,赚的不是利息,是把你拉进借贷陷阱的“入门费”——今天让你分期19块,明天就能让你借19000块,等你哪天忘了还款,征信报告上就多一笔“不良记录”,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有人说:“我不点同意,他还能强逼我分期?”你太小看资本的“智慧”了。某平台的“骚操作”是:支付时默认勾选“月付”,但字小到你得拿放大镜看;你好不容易找到“更换支付方式”,点进去又蹦出“领10元红包,本月用月付立减”;等你被绕晕了点了确认,下个月想提前还款?不好意思,分期手续费照收不误!有网友算过一笔账:11块麻辣烫分3期,手续费1.5元,年化利率高达54%!比高利贷还狠!
更恶心的是“大数据杀熟”升级版:你经常点外卖?给你推“月付专属红包”;你工资低?给你提“小额贷款额度”;你是老年人?直接默认开通“先用后付”!某平台客服更绝:“这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体验个屁!用户体验就是让你把支付方式藏到地心深处?就是让弹窗像牛皮癣一样关不掉?就是让七十岁老人稀里糊涂背上45笔债?
说到底,这些巨头们早就不满足于“卖东西”了,他们想当你的“钱包管家”——你的工资到账,先扣一笔“理财费”;你点外卖,再赚一笔“分期息”;你买衣服,还得收一笔“服务费”。哪天你穷得叮当响,他们再笑眯眯地递上“借贷合同”:“没事,先借钱花,利息不高,也就翻个十倍百倍吧!”
有人问:“就没人管管吗?”管肯定管过,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说“不准默认勾选”,他们就把按钮藏在“设置-支付-更多-隐藏功能”里;监管说“不准诱导分期”,他们就改名叫“月付”“先用后付”;监管说“要保护老年人”,他们就开发“长辈模式”——然后在里面塞更多贷款广告!
说到底,这不是某一个平台的问题,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价值观扭曲”。当一家做外卖的、做电商的、做打车的,最后都把“放贷”当成核心业务,你就知道这个行业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们嘴上喊着“科技改变生活”,实际上是“科技掏空生活”;他们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结果是“让天下没有不欠钱的人”!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下次点外卖、买东西,支付时多瞪大眼睛,看见“月付”“分期”“先用后付”就绕道走,支付方式一定要手动选微信支付宝,别让那些弹窗和小红包迷惑了眼。毕竟,11块的麻辣烫虽然便宜,但配上54%的年化利率,就成了“天价麻辣烫”——咱老百姓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更不是给这些巨头当“韭菜”割的!
要是实在躲不过,那就记住:直接投诉!12315、黑猫投诉、银保监会,总有一个能治得了他们。咱们多一个人较真,他们就少一分嚣张。毕竟,资本可以没有良心,但咱们不能没有记性——今天你忍了19块的分期,明天他们就敢让你为呼吸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