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暑不同寻常,7月7日悄然来临,许多人还没回过神来,河南这几天气温度蹭蹭往上窜,体感直逼三伏天。

有人说:为什么今年的小暑这么特殊?其实,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六十载一轮回的干支纪年。这一年是乙巳年,这种同一天遇上这样的年头,得再等到2085年,可谓时光罕遇。
第一特点:今年小暑在夜晚
细心的还发现了,今年小暑来的时间点刚巧踩在凌晨——04时04分43秒,按老辈儿的话讲,晚上碰上小暑,预示着这夏季热气不肯退让,也难怪有“夜晚小暑热死牛”的民谚流传下来。
三伏天要来了,河南的气温飙到36℃,早已不复往日清凉,连扇子都遮不住暑气。

小暑自古以来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它给夏天收个尾,也替仲夏拉开大幕。
俗话讲“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当太阳越过黄经105°时,炎阳炙烤大地。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将小暑和大暑相提并论,说热还未到极致,最毒辣的还藏在后头。
第二特点:今年是晚小暑
令人玩味的是,小暑在农历六月十三赶到,人们将这种情况叫做“晚小暑”,正应了那句“晚小暑,晒死鼠”。
意味着高温往往早早登场,连雨水都变得稀罕。这些经验总结下来,既有生活的智慧,也有对自然的敬畏。

第三特点:今年小暑在月中
一年之中这种配置——乙巳年、农历六月十三、又撞在凌晨,这么巧合实属罕见。
古人早已把对节气的认知融进吃食和生活习惯里,南方不少地方在小暑之际要“尝新”,北方人更是少不了饺子,包裹着旧岁余温和新夏希冀,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福气安康。
黄鳝、莲藕、绿豆芽,民间通称“小暑三宝”,一碗青绿送走闷热,也寄望润燥消暑。

但纵观全国地大物博,气温冷暖各有不同,经验与口诀再多,都难一概而论。农谚虽有几分道理,却终归受地域限制。
科技进步,还是需要关注家门口的天气预报,才能早做打算。或许,今年的酷热令人抓狂,但正如《说文解字》所述:“暑者,热也。
”小暑之下,人们在烈日之中坚韧生活,也是人生常态。有些传承,不只是记录天气,也是内心对世界的感知。
这个盛夏注定不平凡,有的人忙着换季,有的人惦记着田里的庄稼,还有人则期待在热浪中觅得清凉。

当传统与现代交汇,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也会想起长辈的一句老话,咬一口饺子,顿觉时节流转。
至于今年会不会热出新高度?答案或许还藏在接下来的每一天里。只愿大家顺时而安,适应天时,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