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从小“把尿”和用“尿不湿”的孩子,不用等长大,3方面差距明显
饭饭妈妈育儿

前几天跟小区宝妈聊天,她吐槽婆婆天天蹲在阳台给孙子把尿,说“老祖宗都这么带,比尿不湿强”。

听那口气,还带着点骄傲,觉得那是自己有经验,更懂得带娃。

可隔壁90后妈妈却囤了一屋子尿不湿,说“在育儿书上看到,不建议给孩子把屎把尿”。

两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原本以为这只是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小分歧,直到看到一组数据:

调查显示,超60%的祖辈坚持把尿,90后父母却有85%选尿不湿。

并且,就这么一个撒尿的事儿,两种方式养出来的娃,不用等孩子上小学,就能看出明显差别。

从小“把尿”和用“尿不湿”,不用等长大,这3方面差距就很明显

差距一:自主如厕的能力

把尿派:以为省事,其实让娃更依赖

我表姐家孩子两岁就被奶奶把尿,戒了尿布,可上幼儿园后天天尿裤子。老师说:“孩子总等大人提醒才尿,自己不知道憋。”

后来看医生才知道,频繁把尿会让孩子习惯“条件反射尿尿”,反而不会感知膀胱充盈。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过:1岁前被把尿的孩子,平均比用尿不湿的娃晚6个月学会自主如厕。

就像硬教婴儿走路,反而打乱发育节奏一个道理。

尿不湿派:等娃自己准备好了,学得更快

闺蜜儿子用尿不湿到2岁半,突然有天自己扯尿布要坐小马桶。

儿科医生说,孩子膀胱括约肌一般18-24个月才发育好,这时候训练事半功倍,孩子学得也快。

差距二:心理安全感

把尿的隐形压力:半夜被拎起来真的惨

邻居奶奶为了让孙子睡整觉,每天半夜12点、3点准时抱起来把尿。

有次孩子尿床了,奶奶念叨了一早上,结果娃后来一到睡觉就紧张,甚至憋哭了。

心理学上有个“如厕训练创伤”说法:孩子在排便时被强迫或责骂,会产生羞耻感。

就像你正睡得香被拽起来干活,心情肯定很不好,对吧?

尿不湿的自在:想尿就尿的幸福感

我儿子用尿不湿时,半夜翻个身继续睡,现在3岁戒尿布时,我跟他说“想尿就喊妈妈”,他反而很配合。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过:允许按需排泄的孩子,焦虑情绪比把尿娃少30%。

所以,给孩子用尿不湿,不光让家长省事,还能让孩子安全感更足。

差距三:健康隐患

把尿的这些伤害真不是吓你

之前看过新闻,有奶奶把尿时让娃双腿叉开蹲在马桶上,结果孩子髋关节发育不良。

国际髋关节协会早就警告过:不当把尿姿势(像“青蛙抱”)会增加脱位风险。

还有更需要家长警惕的是,频繁把尿还可能让孩子得痔疮。

因为肛门括约肌被强行撑开,就像橡皮筋拉过头会断一样。

尿不湿的正确打开方式:红屁屁是你不会用

我姐当初给外甥用尿不湿,半天不换导致红屁屁,就怪尿不湿不好。

其实现在尿不湿透气层做得很薄,只要2-3小时换一次,拉粑粑后用温水洗屁股,基本不会出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都说了:2岁前用尿不湿不影响生育,也不会让娃罗圈腿,关键是用对方法。

尿不湿VS把尿:两代人育儿分歧的背后

看到这儿,你可能忍不住想吐槽:老一辈明明是好心,怎么就好心办“坏事”了?

其实真不怪爷爷奶奶顽固。在他们年轻时,尿不湿还没普及,把尿不仅是无奈之举,更是当时公认的“科学育儿法”。

就像我们现在习惯用手机支付,却很难要求老人也立刻上手一样,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理解。

这场“把尿VS尿不湿”的争议,本质上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老一辈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攒下的实战经验,而年轻父母依靠的是系统的育儿理论和医学研究。

但经验会受时代局限,科学也需要结合实际。

就像尿不湿再好,遇到冬天频繁换尿布容易着凉,把尿再传统,适当把握时机也能辅助训练。

想化解这场育儿观念的冲突,关键不在争对错,而在找平衡。

比如白天孩子清醒时,不妨尝试让孩子感受尿布湿了的不适,慢慢培养如厕意识,晚上用尿不湿保证孩子和家长的睡眠质量。

再比如,可以带着老人一起看权威育儿科普视频,用“医生说”代替“我觉得”,既能避免直接冲突,又能让长辈更容易接受新观念。

说到底,不管是用尿不湿还是把尿,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与其在育儿方式上较劲,不如多聊聊孩子成长中的趣事,互相分享带娃的小窍门。

毕竟,让孩子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里长大,比争论哪种育儿方式更“正确”,要重要得多。

结语

关于是把尿还是用尿不湿,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老一辈是想省钱,年轻爸妈就想科学育儿,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没有对错之分。

就像吃饭用筷子还是勺子,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互动:“你家娃几岁戒掉尿不湿?”(选项:1岁/2岁/3岁/还没戒)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