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1938年韩复榘弃守山东被枪决,其妻为何不去台湾,最终结局如何?
喜爱说历史

1938年1月24日的夜晚,很冷,武昌平阅路的小院子里气氛太压抑,韩复榘走来走去,完全没法静下心来。他本来不是胆小的人,可是这会儿,鞋子踩在青石地上,总觉得有种冰寒直吓人心里的感觉。他有些暴躁地想着,这都怪蒋介石,自己要是没信那一套,或许还能有别的出路?现在说什么都是晚的了!是不是进退都被裹进了死路?


脚步声打断了他的胡思乱想。两个卫兵上楼,居然还特客气地招呼他下楼,说部长找他有急事。韩复榘也不是头天在军界混,他那一瞬间脑里闪出警觉,可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


被人领着一拐一拐地出了门,他明明知晓身边的形势并不好。院子里的沉默仿佛能流出来似的,浓重得化不开。他往何将军宅院方向走,脚下却像踩着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一丝寒意爬到了脊梁骨上。前方门后不太对劲,他回头想走,刚迈出脚,就再也走不动了。


黑影里枪响,子弹毫不留情。韩复榘倒下,他脸上的恐惧还没收回,四周静得像停了时间。蒋介石的命令很快得以执行。48岁的韩复榘,前半生官运亨通,此刻只剩尸体被晾着。没人替他收尸,倒是二姨太纪甘青最终把残躯收走。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家里这么大事,得是正妻出马才说得过去。硬生生让纪甘青出头,很多人也就看不懂了。到底是因为韩复榘后宅太乱,还是各自心思不同?往下一推才发现,整个韩家都像被风吹散的树叶,每一张都不由自己的去向。


韩的大老婆高艺珍,本来也没多少文化,却是传统那一类人,温忍顺从。家庭条件不坏,可她不管嫁妆还是安稳,从头到尾都全贴给了韩复榘。男人赌债窟窿大得装不下天,她都压榨家底支撑,不吭一声。


后来韩复榘爬上高位,第一时间接她过去,这也算有情有义。武昌案发前,高还在河南,听信后哭得撕心裂肺,可哭过就是现实。她很清楚,韩家大厦塌了,搂不住就是散,更不能坐以待毙。


第二天郑洞国派兵过来,高艺珍早备好箱子把所有家财都搬到院子里,甚至让卫兵全副武装集合,她主动交出来:“家里财物都在这,有什么要查的直接来吧。”这做派确实叫人刮目相看!郑洞国反倒愣了,自称只是慰问,见夫人识大体,索性开诚布公,有啥事直接提。


高艺珍要求去武昌见丈夫一面,顺便指点家里卫队回山东抗战。她还能这样有条有理地安排,可惜家里男人命没了消息还被蒙蔽着。副官去了武昌,途中恰逢纪甘青同行,俩人在噩耗面前只得替韩复榘收敛遗体。


纪甘青,过去叫徐水仙,河南伶人。她能歌善舞,偏生八面玲珑,进出酒楼如履平地,很得韩复榘心。他给她改名“纪甘青”,字里带着两人的甜蜜回忆。外人传说她手腕厉害,韩复榘手里的事,她都能插得上嘴,硬生生混成了“外交夫人”。


感情说到底也就一阵风。韩复榘腻了她,又流连别处,她也不是省油的灯。转头竟搭上了家里身强力壮的勤务兵。发了、败也就一瞬间的事。勤务兵结局很惨,被秘密处死,纪甘青余生夹缝里过日子。韩复榘没对她下狠手,倒是因旧情,看在眼里放过了女人一马。也是她能放下,等韩复榘死后,几句诀别信就干净出走了。


纪甘青后来去北京,看望高艺珍,还去墓前祭拜,恩怨就算还得一干二净。人走茶凉,什么也带不走。


韩家倒台,家里大儿子韩嗣燮最先顶不住,成了疯颠傻子,住进精神病院,乱世中没盼头,最后就那么悄无声息地没了命。像这种家业崩塌的时候,没人会事事都顾得上。


第三位姨太李玉卿,济南风尘中混出来的“红菊花”,光彩夺目,却也只做了个花瓶。和纪甘青不一样,她没多少心思经营家务,也难怪韩复榘很快就对她失去兴趣。


寂寞之下生枝节,她和家中厨师有染。韩复榘知道,厨师一个命也算报废。可儿子韩嗣煌是李玉卿所生,韩复榘不再追究女人。恨归恨,夫妻名分已断。韩死后,李玉卿索性在利益上多争,提出分家,还要带走儿子。


高艺珍虽然对她出身有成见,毕竟是亲妈,不肯同意带孩子走。两边撕扯一阵,高还是安顿李玉卿净身出户,留了些家什,让她体面离开。这当中有没有遗憾?礼法、人心,本就莫衷一是。


其实二姨太、三姨太都命苦。一朝树倒各自奔命,韩大厦已塌,风雨中没人顾得上旧情面。这话可能听着冷,可也真。


家散了,剩下孩子们能不能立住?说来话长,真还不能一笔带过。韩复榘的大儿韩嗣燮倒下后,韩嗣烺(改名韩子华),只能半路起家。逃难、读书、结婚,都在乱世里边颠沛。谷家救急,支撑韩家度过断粮年头,一番风雨也见真情。


有意思的是,高艺珍本打算举家逃去台湾。可韩子华、韩嗣辉身处旧政权,心却早就向往新世界。国民党是不是值得再信一遍,这点他们心里清楚得很。遗憾的是前一刻还想着带队跑,下一刻就敢把命留在大陆。判断反复,人心捉摸不定。


北平解放后,韩子华在大学里,看着出身头疼。指导员一句话戳破了他心里疙瘩,军阀家庭怎么了?正好打回去!心念一转,立刻去当了解放军。山西、宁夏的枪林弹雨他都没落下,抗美援朝也去了。


作宣传,却也是在炮火里冲,一边匍匐稻田里躲美机侦察,一边跨弹雨跑前线。荣立三等功,家门光耀。以前老爹威风一时,这时儿子却靠真本事站稳脚跟。


趁着时局变化,昔日老宅失而复得。1955年,韩子华转业,一路升到民革中央监察委员。和权势滔天、命丧黄泉的父亲不同,他把一生还给了普通民众。


三弟韩嗣辉,黄埔最后一班出身。到了西安运输公司扎根,主心骨也是家里这些“根红苗正”的功臣。没二哥那么会闯,却踏实正经。革命浪潮里,某些人能站上浪尖,有些人只是在大水里稳稳地扎住脚。


李玉卿的儿子韩嗣煌,命数更奇。他从来没被高艺珍歧视,反倒被当做亲生一样栽培,最后考入清华搞科研。当了大学教授,还曾留学奥地利。按说风尘女子的孩子得受点罪,结果反而成就最高。


韩嗣煌还有一身好拳脚,形意拳造诣不浅。师从王芗斋,自己到晚年依然拳劲不减,有人想来挑战,照踢不误。听说过一脚踢翻香港“推手大王”,这荣光也够吹一辈子。


晚年动过心脏手术,依旧虎虎生风。他活到2000年,同行悼念。书也写了,武林里也留名。天有时,命有运,刚柔并济像极了他一生的路。


小女儿韩嗣虑不是亲生,倒是被视为宝贝养大。家里人没隔心,反而格外宠爱,这孩子后来也上了好大学,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养与生之间,有时候还真说不清哪条更决定命数。


绕回头看看这些子女的命运,背后全是高艺珍一个人挑起来的。韩复榘死后,家道衰落,女人独扛一个家,还有四个孩子各自出人头地,这得费多少力气?很多细节没人会懂,那京味儿闺阁,耐着性子守着几个孩子一口口熬出头,恐怕一大半苦都咽下肚子。


说到头,这个家表面已经倒了,可是每个成员都活出了自己的路。有的漂泊半生,有的安于现状,有的逆风翻盘。韩复榘大权在握时,谁能想象后代全靠自救翻身?


富贵、苦难、风尘、书香,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缝隙,藏住了人心变幻,但也藏不住命数流转。这注定又是一个时局决定命运的编年。有人苦了,有人成了,有人白了一头发,有人还能喊一口气。


谁说世事一定是非分明?总有例外,哪怕错乱之间也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明白。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