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每年一到三伏天,朋友圈里开始刷“养阳”“祛寒”“冬病夏治”的话题。

可问题是,真正坐下来问一问,怎么补阳?补哪儿的阳气?用啥补?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连“阳气”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这篇文章,我们就把这些问题讲透彻——三伏天到了,正是补阳的大好时机,用好3种经典中成药,把心阳、脾阳、肾阳一网打尽。
别小看这一招,很多人年年冬天手脚冰凉、心悸气短、脾虚腹胀、肾虚腰酸——说到底,都是阳气亏。三伏天,是全年补阳的“天时”窗口。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如同春天不播种,秋天就别指望有收成。

那具体怎么补?哪些人该补?补的时候要注意啥?用哪几个中成药最靠谱?我们一步步讲清楚。
“阳气”,到底藏在哪儿?不是全身发热就叫阳旺
我们老说“阳气”,但你真知道它在哪里吗?阳气,其实是我们体内的“发动机”——它推动血液运行、调节体温、维持代谢,是生命的基本动力。而最容易“漏气”的三个地方,就是心、脾、肾。
心阳不足,表现为心悸、怕冷、出虚汗、胸闷;脾阳虚则是吃得少、肚子胀、手脚冰凉、大便稀;肾阳虚更典型了,腰膝酸软、容易疲劳、性功能下降。

我有一位老病人,60出头,一年四季都穿毛衣,冬天更是贴身贴暖宝宝。四肢冰凉、睡不好觉、动一动就喘。他来找我看病的时候,满脸倦容。我一把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典型的“三阳俱虚”。
问题是,这种阳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是几十年寒凉饮食、过度劳累、情绪压抑攒出来的。
补阳也不能靠一时兴起,更不能乱补。必须顺时而为,顺着身体的节奏来——而三伏天,就是大自然开出的“阳气充值卡”。

为什么三伏天补阳效果最好?这不是玄学,是生理节律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三伏天更是“阳中之阳”。人体与自然相应,这时阳气外发,毛孔开放,药物更容易渗透经络、直达脏腑。
现代研究也发现,人体在高温下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渗透性增强,药物敷贴或口服,更容易吸收、发挥作用。这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生理反应。

很多调理阳虚的中药,在冬天吃了没感觉,一到三伏天,吃上几天就明显感觉精力足了,手脚不凉了,睡眠变好了。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药效在“天时”助力下放大了。
三伏天补阳,是“顺势而为”,不是“逆天改命”。
那到底该怎么补?别光靠姜茶、艾灸,关键看这3个中成药
说到补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喝姜汤”“泡脚”“艾灸”。这些当然好,但只能算是“辅助”。真正要补回内在的阳气,还得靠打得进去、补得起、调得稳的中成药。

下面这3种,是我临床上反复验证过的经典配方,针对心阳、脾阳、肾阳各有千秋,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服用方便。
1.真正温补心阳的“救命药”——参附注射液(口服用为参附制丸)
这类药的核心成分是人参与附子,历史上就是抢救心阳虚脱的经典搭配。心阳虚的人,常常心悸、气短、出汗、怕冷,甚至有晕厥倾向。
参附制丸温补心阳、回阳救逆,尤其适合那些动不动心慌、早搏、乏力、怕冷的人。但这类药偏温热,怕上火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

我那位老病人,刚开始就是从参附制丸入手,一周下来,脸色红润了、出虚汗也减少了。这类药的关键,是“扶正”,不是“猛补”。
2.脾阳虚的“标配”——附子理中丸
如果你总是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胃胀、没食欲,别怀疑,你的脾阳出了问题。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脾阳虚了,人就像炉子里没火,什么都点不着。
附子理中丸是理中汤的经典衍生,主打温中祛寒、健脾养胃。里面的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五味配合,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适合大多数脾虚人群。

三伏天吃这类药,等于给脾胃“加热”,让消化系统恢复运转。很多人一吃就有感觉,饭量上去了,肚子不胀了,大便也正常了。
3.肾阳虚的“压轴戏”——右归丸
肾阳虚,人就是“没电了”。表现为畏寒肢冷、夜尿多、性欲减退、精神萎靡等。最典型的就是“下半身冷”,不管穿多少都觉得腰膝酸软、脚跟冰凉。
右归丸是补肾阳的经典方,里面有熟地黄、山药、杜仲、鹿角胶、肉桂等,强肾固本,补阳填精,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

注意,右归丸偏热性,体内有“虚火”的人要谨慎使用。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不要自己乱吃。
补阳不是拼命吃药,生活习惯才是“火种”
药物是助力,但阳气真正的源泉,是生活方式。
别熬夜——阳气夜间要归藏,如果你凌晨还在刷手机,身体的阳气就会透支。
别贪凉——夏天吹空调、喝冷饮,最伤脾阳、肾阳。很多人就是三伏天吃冰西瓜、喝冰奶茶,结果秋天一身病。

别压抑——情绪长期压抑,最伤心阳和肝气。该发火时要发火,该休息时要休息。阳气是活力,不是忍耐的结果。
三伏天可以贴敷三伏贴、艾灸足三里、涌泉、关元等穴位,都是不错的辅助方法。但归根结底,还是得靠你自己给自己“续命”。
体寒怕冷的人,是不是都适合补阳?先看看你是哪种体质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我怕冷,就是阳虚,其实不是。
有些人是“阳虚”,但有些是“气郁”或“湿热郁滞”。比如有的人手脚冷,但舌苔厚腻、口苦口臭,这种就是“假寒真热”,补阳反而会加重。
我之前接诊一位30多岁的女性,整天喊冷,但舌红苔黄、口干口苦,一查是肝郁化火,根本不是阳虚。一吃右归丸,舌头起泡,心烦失眠——这就是典型用错药。
即使是三伏天补阳,也不能盲补。你得知道自己的体质,辨证施治。

补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有节奏、讲方法
三伏天分初、中、末伏,每一个阶段,要区别对待。
初伏宜“通阳”,中伏宜“养阳”,末伏宜“固阳”。初伏可以多用温阳通络的艾灸、贴敷,中伏可以服用调补类中成药,末伏就要开始“收阳藏阳”,逐渐减少外用温热刺激。
中成药的用法也讲究“少量多次”、“温水送服”、“饭后半小时服药”等细节,别轻易忽略。
补阳是一个“慢活”,不是吃两包药就立竿见影的快活。你得给身体一点时间,也得给自己一点信心。

最后说句贴心话:别等到阳气亏空,才想到补
人的阳气如银行里的存款,用一点少一点。年轻时挥霍无度,老了就会“透支”。三伏天就是国家给你发的一笔“阳气补贴”,你领不领,在你自己。
我见过太多人,等到心脏功能不全、脾胃衰弱、肾阳大虚,才想起补阳。那时就不是“调养”,而是“抢救”了。
趁现在,趁阳气正旺,该补就补。

三伏天,是你为自己未来五年、十年健康打下基础的黄金期。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补阳,从来不是玄学,是千百年来中医的智慧累积,也是现代医学逐渐验证的结论。
别等到人生下半场才后悔,现在,就是你改变体质的最好时机。
参考文献
[1]李文君,赵炳群.参附注射液对心阳虚证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24,55(10):2560-2565.
[2]陈建峰,王志荣.右归丸调节肾阳虚模型大鼠性激素水平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7):148-153.
[3]张宝华,黄丽娟.附子理中丸治疗脾阳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