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医经续考》腧穴的发展
河间金栋

医经续考》第四节、腧穴考识

(待出版)

2、腧穴的发展

关于腧穴的发展,转录摘引现代两家述说如下。

(1)廖育群先生《岐黄医道·俞穴的发展》说:

“在马王堆出土的经脉学著作中未见有俞穴的记载,仅仅是将各种病症归属于不同经脉,并以此作为施治原则。这或许与这些著作中尚只有灸法有关,即可按各经主病在经脉循行部位上泛泛施灸,没有严格准确的定位(著者按:马王堆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并未言及“经脉”一词,不是“经脉”著作,是“脉灸经”。据相关学者研究考证,此“脉”是气脉,不是汉代之经脉,见后说)。同时代的扁鹊以针刺法治疗虢太子‘尸厥’时已有使用俞穴的记载(见《史记·扁鹊传》),是有关人体俞穴的最初记载(著者按:此为传统说法,或非当,见第一节附文)。至西汉名医淳于意医案中所见刺灸方法,则既有只言经脉名称者,亦有指明具体部位者,但没有俞穴的名称(见《史记·仓公传》。著者按:诊籍3有“人中而刺之”之说)。这表明俞穴大约出现在战国后期,但至到西汉前期,其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仍不十分重要。这一特点在《素问》《灵枢》中依然有所体现,两书中言及刺、灸疗法的具体治则时,约有一半是只言经脉,不言俞穴。这种现象至东汉才出现根本的转变,俞穴的数量迅速增加(《素问》与《灵枢》中言及俞穴数目时,多称“三百六十五”,以附会一年之天数。实际举出穴位名称仅有160个左右,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记载穴位为349个。以上数字据南京中医学院主编《针灸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页),并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准确的定位(《素问》及《灵枢》中许多俞穴只有部位而无名称,例如三节之旁、喉中、腰尻交、舌下脉、眉头等。而在《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则全部有名称,且对俞穴部位有所说明,例如《灵枢》所言“三节之旁”已具体为“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而经脉学说则上升成为更高一级的理论,一般来说只是作为辨别疾病归属和确定治疗原则的指导性理论。

“俞穴发展的另一规律是从是从肢端向躯干不断增加。例如在《素问》和《灵枢》中所使用的俞穴,主要集中在膝、肘关节以下的肢体表浅部位。后世针灸学著作记载足阳明胃经有俞穴45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记载42个),而在《灵枢》中只使用了膝关节以下的10个穴位和颈部以上的6个穴位,未见使用躯干部及大腿的俞穴。这或许是由于当时使用的针具还较为粗糙,不适于在躯干部施以较深的刺法所决定的,只有当制针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不断加大针刺深度;可供使用的俞穴亦随之向胸腹部发展。从早期俞穴分布的特点和当时广泛使用刺络放血的针法(见《素问·血气形志篇》《刺疟篇》等)看,我国针灸疗法使用‘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的豪针(见《灵枢·九针十二原》),并不会太早,很可能是在西汉后期才得到普遍应用,因而在《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不仅躯干部位的俞穴大量增加,而且出现了针刺深度的规定。而在《素问》和《灵枢》中,不仅针刺深度极少被言及,而且往往要在一处反复刺多次(《灵枢·经水》提到针刺深度,最深不超过“六分”,两臂各经脉“皆无过二分”。但常常规定针刺次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上踝五寸刺三针。甚至有《缪刺论》“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等附会术数之说。均说明当时不重深度,而是靠在某一经或某一部位的针刺次数调节刺激量)。

(2)黄龙祥、黄幼民先生《针灸腧穴通考》说:

“在‘气穴’‘气府’的腧穴概念尚未形成之前,古人的针灸部位较宽泛的,有刺灸脉者,有刺肉者,有刺筋者。例如: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素问·调经论》)……

“早期的针刺疗法多为刺脉,这不仅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及《内经》中有明确记载,还见于非医学古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论衡·顺鼓》曰‘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这种刺脉疗法还广泛见于现代的兽医、藏医的针灸实践。对照《内经》与中国第一部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由脉到穴的演变过程。试举例说明如下: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王冰注:绝骨之端……阳辅穴也),为三痏。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则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王冰注:直阳之脉……是谓承筋穴),视其盛者出血。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舍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素问·刺腰痛》)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王冰注:谓勇泉穴),各三痏。(《素问·缪刺论》)

“需特别注意的是,《素问·刺腰痛论》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文献拼合而成的,对于考察针灸学术发展的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篇记载的不少我们不熟悉的脉名如:‘居阴之脉’(此从《黄帝内经太素》之说。传世本误作‘厥阴之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肉里之脉’等,以往都被想当然地视为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同类的经络概念,其实该篇中这些脉名都是指具体的刺络部位名,相当于‘腧穴’的概念。这样说的依据有二:

“其一,该篇凡取十二经脉(金栋按:篇中无‘经’字,唯言‘脉’)之穴均作‘取XX于XX’,而其余诸脉均作‘刺XX脉’,然后指出脉的部位;其二,称十二经脉只言三阴三阳名,而对其他脉则谓‘XX之脉’。故此类脉均为‘穴’的概念,而不是‘经脉’或‘络脉’的概念。

“以上《素问》的第一条病症,在《黄帝明堂经》中系‘阳辅’穴的主治;第二条病症在《黄帝明堂经》中为‘承筋’穴的主治;第三条病症在《黄帝明堂经》中为‘复溜’穴的主治。据此推测《黄帝明堂经》此三穴分别由‘同阴脉’‘会阴脉’‘昌阳脉’演变而来。而且‘复溜’穴又名‘昌阳’,也反映了这种承袭关系。以上《素问》的第四条病症则为‘涌泉’穴主治,可知‘涌泉’穴系由足下中央之脉演化而来。不了解这一演变历史,则对于早期文献中腧穴证治便无法正确理解……

“从以上考察可以得知,在《黄帝明堂经》对腧穴进行第一次系统的规范化研究之前,针灸治疗部位——‘腧穴’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点,因而其定位也比较笼统,随着规范化的不断深入,腧穴定位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而精确。”

雪宁、金栋按:《黄帝明堂经》约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公元前138年~公元106年),堪称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先秦两汉时期,在针灸未形成独立的专科之前,大量的针灸治疗内容散见于“医经”“经方”类医书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关医药的著作就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共四百九十卷。《黄帝明堂经》是对汉以前散在医书中的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它博采汉代及汉以前包括《内经》在内的医书中的大量针灸文献,对腧穴的名称、部位、主治病症及刺灸法诸方面进行了首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统一工作。(百度百科)原书已佚,魏晋以后此书有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及注本。主要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中医大辞典》)

据上转录及摘引,腧穴或源于先秦,其源头与“砭石”“竹箴”“骨针”“灸焫”等有关,至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发展,随着经脉学说理论体系的建立、形成,至《素问》《灵枢》时期始渐成熟,至晋皇甫谧《三部针灸甲乙经》(著者按:三部指《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趋于完善,确立经穴354个。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