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娃的宝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当孩子不停哭闹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心烦意乱。
甚至会火上心头,忍不住发脾气,用非打即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哭闹行为。
孩子明明情绪已经不好了,为什么大人不去安慰她,反而还会火冒三丈呢?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能发火,需要去安慰孩子,可就是忍不住发脾气,比孩子更先崩溃呢?
先别急,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一:唤起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唤起”。
意思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被带入进去,跟着悲伤难过。
当我们看到别人考上大学,拿到一份高薪的offer的时候,也会跟着喜极而泣,为她开心。
这种“看到他人身上的情绪,并且能够唤起我们同样的内在感受的”,便是唤起。
好了,当我们看到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焦虑不安、担心害怕、弱小无助,于是也会变得很难过烦躁。

明明知道孩子哭肯定是情绪不好了,合格的家长这时候已经开始安抚孩子了,可为什么还有很多家长会表现得更加烦躁了?
这是因为,大家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不知道要如何去正确处理这种情绪,只能跟着崩溃。
潜意识知道这种情绪是不对的,出于防护心理,会不自觉利用打骂的方式来将这种不好的情绪给赶走。
于是就有了一个这样的画面:孩子哭,家长大声呵斥。孩子打闹,家长用武力制止。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安静下来。却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情绪安抚并没有任何作用,反而给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二:我们与孩子是用身体语言沟通
孩子从一出生的时候开始,就是用身体来与我们沟通的。
比如,她开心了会抱着你,喜欢你会亲亲你,害怕了就低头,不喜欢的人就会推开……
这是孩子最早表达情绪的方式,后来他们学会了用哭来表达不安和难过。

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并没有正确对待他的情绪表达,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他就会觉得,哭是不对的,会得到责备。
以后再遇到难过伤心的事情,他就不敢哭,只能将这种情绪给隐藏在心底,时间一长,变得越来越焦虑。
我们要允许孩子发泄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不开心,并且以一种“容易消化”的形式还给他。
这样他就会知道,原来难过了是可以哭的,不开心了是可以生气的,被别人伤害是可以发脾气的。

三:抱持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注意到一个词——抱持。
所谓的抱持,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更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与他同在”。
比如,孩子生病了难受哭,我们不能抱着她说“乖宝宝,别哭了”。
也不要说“妈妈给你买糖果吃,你不要哭了”。
更不能说“你一点都不勇敢,打个针都要哭”。
更不会威胁她“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等。
聪明的家长,只需要将孩子轻轻抱在怀里,一边抚摸着她一边说:“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的。要是痛了,你可以告诉妈妈,抱抱妈妈,妈妈会一直在。”
孩子闹情绪,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去制止他,而应该做到“允许孩子哭闹,并完全理解、包容他的情绪”。

不论孩子是开心还是难过,我们永远跟她在一起,用一种更加包容、理解、温和的方式来消化,消化成他能接受的样子去重新“还给他”。
我们在小的时候,总是渴望长大了,能成为一个能理解我们的大人。
可是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才发现,原来想要成为小时候渴望的大人,并不是易事。
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们,自己去学习,去成长,学会控制情绪。

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就等于将小时候的自己重养了一遍,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成长与修炼的过程。
希望下次孩子再苦恼,我们不是先崩溃,而是明明已经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能跟孩子在一起。
一起去消化这些情绪,让他成为一个释放情绪不会内疚和焦虑的人,一个做任何事情都有底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