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别太共情孩子!女儿抑郁复学后,我醒悟:孩子被敷衍才能越变越好
纽扣家庭教育

“求求你了,妈,你能不能闭上嘴?我不想听你说话了!”


“你能不能让妈妈省点心?我上了一天班都累死了,还要回来说好话哄你!”


这样的争吵,曾在我家持续了整整一年。


在高二下学期,我确诊中度抑郁,到了需要休学调整、服药的地步。


我妈心疼我,二话不说替我办了休学


她还搂着我说,别怕,就算你真不去上学,妈也能养你一辈子。


结果休养在家的这大半年里,我的中度抑郁演变成了重度抑郁。


曾经和谐的家庭关系,也被我搅得一团糟。



01



我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平时学业压力很大。


从高一开始,数理化难度拔高,我的成绩波动越来越明显,有次物理差点不及格。


晚自习三节课,我要拿出大半时间和理科题目纠缠。


经常一个小时只能做出一道题,心里特难受。


想和同学吐槽几句,可重点班里的学生个个都聪明,感觉除了我,大家都考得特别好;


想回家和爸妈抱怨几句,他俩的过头的共情反应,又让我特别“堵”,没法接话。


有一次晚自习回家,我瘫在沙发上,忍不住说了一句:


“好累啊,物理题真烦人。”


我爸立刻放下手机,严肃地坐过来:


“闺女,人生就是这样的,你要学会调整心态!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谁不是熬过来的?”


我妈紧随其后:


“你现在一定要坚强!


现在觉得难,以后回头看,这都是财富!”


他们说得都对,特别对。


可那一刻,我只觉得心里被人堵了一口气,更烦躁了。



这种烦躁重复几次之后,我就发现不对——


我开始有自伤行为了。


心里烦躁的时候,总是感觉有口气喘不上来,非得猛捶胸口才行;


嘴和牙也痒痒,动不动就把自己手指咬满牙印;


还学会了拿削笔刀划手臂,也不觉得疼。


非看着有血流出来,我才有种“复活”的爽感。


再到后来,我发现自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很容易哭,不爱搭理人,还会失眠。


最重要的,也是为什么老师家长都认为我不正常的——


我的成绩一落千丈。


两次考试之间能相差一百多分,班级排名直接掉到了倒数。


我爸妈最终还是带我去了医院,做了一系列复杂的检查。


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中度抑郁”。



02



看着我胳膊上的伤痕,我妈哭得特别伤心,毫不犹豫就替我办了休学。


“妈妈养着你,你好好养病,什么都不用担心!”


可不知道是我妈对我实在太宝贝了,不舍得我受一点委屈;


还是她距离十几岁的年纪已经太远,不太能理解我的想法。


反正,她的做法总是让我觉得“特别累”:


我只是想发发牢骚,她却一定要把每件事、每一点道理都和我讲清楚。


直到我再也不会因为同样的事和她抱怨才行。


我们俩的对话如下:


“我初中关系最好的那个朋友,转学走了!我真舍不得她!”


“我想买本物理题解析,结果网上没货了!真麻烦。”


“压力太大了!万一休学之后还是跟不上学习怎么办?”


我妈是怎么回复的呢?


好朋友转学是很难受…不过,妈妈告诉你啊,朋友都是彼此陪伴,但是很难一直在一起的,你以后也会认识新的朋友,再陪你走下一段路……


网上没货的话,妈妈托人从实体店买吧,学习贵在自驱力,你能主动看书,进步就很大了……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很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其实你能好好生活,健康长大,妈妈就很满足了,学习可以慢慢来,只要付出了,暂时没看结果也无所谓……


咋说呢,我每次听完我妈的安慰,心里就一个感受:


太累了。



她听不懂我的情绪,我也不想听她的道理。


俩人就像两个电台,各自播放着不同的频率,就是无法接收到对方的信号。


我郁闷的发泄情绪,我妈呢,不想听情绪,只想解决问题。


休学后的第五个月,我和妈妈的矛盾彻底爆发。


那天,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


“我不想出门,外面太晒了。”


妈妈立刻如临大敌:


“你这样不行!抑郁症最怕闷着!人一旦不和社会接触,就只会越变越内向,你以后恢复了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妈妈现在告诉你这些就是为了你以后更好......”


她越说越激动,甚至开始翻我的药盒,倒了水就要喂我。


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


我抓起水杯砸在地上,冲她尖叫:


“你能不能闭上嘴?我不想听你说话!烦死了!”


妈妈愣住了,眼泪一下子涌出来。


“你能不能让妈妈省点心?


我又上班又照顾你,都那么累了,还要回来说好话哄你!你就不能懂点事吗?”


这次冲突之后,我妈被我伤了心,经常自己偷躲起来哭。


我自责,但又不知道怎么道歉好,毕竟她的说教我是真的不想听。


甚至在最新的检查报告里,我的中度抑郁已经转成了重度!


我感觉我快要窒息了!



03



后来还是我小姨给介绍了一个人,说是专业心理咨询师。


我也不知道咨询师具体和妈妈说了什么,不过她确实变了很多:


我说:


“药苦的我想吐,真恶心。”


妈妈习惯性地想接“但你要坚持啊......”


话都到嘴边了,她又顿住,生硬地说:


“药都不好吃,我上次感冒吃的也苦。”


那一刻,我竟然感觉轻松了一点


其实我知道学习考试的重要性,我也清楚的知道,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人生任务,高考是能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大事。


爸妈说的那些“大道理”,我也是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的。


我想要的,都只是把当下郁闷的情绪,找个渠道/对象,吐槽几句,清空一下。


然后才能有力气的投入到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


我的情绪不需要被“解决”,只需要被“接住”


我想听的也不是说教和劝导,而是简单的一句:


“就是啊,你说的没错,我也这么觉得”。


后来我才了解到,当时妈妈去找专业咨询师,咨询师给出的意见,居然和我的内心想法特别像。


“与其强行共情,强行上价值,不如适时闭嘴、耐心倾听。


别给太多评判,也别急着下结论。


您就像听同事抱怨老板、闺蜜抱怨老公一样。


适度给出反应,共情的是情绪,而不是做法。


咨询师耐心引导妈妈。


她说,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拿捏不好那个“共情”的分寸,往根儿上寻,还是在于——


父母对孩子有本能的心疼和庇护意识。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有情绪”的问题,父母总想去「替」孩子解决。


但实际上,根据“课题分离”的原则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


大部分的情绪问题,都需要孩子自己处理。


家长能提供的,是接住,而非解决。


妈妈对于“共情”做出的改变,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轻松。




04




终于,我可以放心大胆拥有负面情绪,不必担心过度的说教让我更累;


终于,妈妈能轻轻接住我的情绪,而不是站在我的角度,替我解决一切。


“题目也太难了!”

“嗯,是呢!”


“这药也太苦了吧!”

“就是,要不是花钱买的,真想扔了它!”


“我觉得……!”

“是呢……”


这些简单的回应,像是一把钥匙,终于打开了我心里那把沉重的锁。


原来,被接住的情绪,真的会自己找到出口。


咨询师说:


"共情不是替对方解决问题,而是允许对方的情绪存在。"


而我想说:


"妈妈,你的倾听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


那一刻,我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孤岛。"


我曾以为,妈妈的说教和道理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后来才发现,她只是太想替我扛起所有。


当她学会"闭嘴",当我学会"被听见",我们之间的电波终于对上了频率。


直到她学会“接住”而非“解决”,我才明白——


真正的共情不是替对方撑伞,而是承认雨的存在。


没有道理,没有解决方案,可我的心却像被轻轻托住了。



那天我走出家门,看着眼前明媚的阳光,有点刺眼,却又那么温柔。


那个瞬间,妈妈眼泪都掉下来了,上前一步紧紧拥抱着我。


原来情绪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允许存在的空间。


那些曾被大道理堵住的情绪,如今像溪流一样自然流淌。


我不必再咬紧牙关对抗世界。


因为有人愿意和我一起说一句:


“是啊,这真的很难。”


或许成长就是这样:


父母退后一步,我们才能学会在自己的风雨里站稳。


而爱最好的模样,从来不是负重前行。


而是你递来一句“我懂”,我便有了继续的勇气。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