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地处西部黄土高原腹地,平凉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商贸中心。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为当地美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平凉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既有西北地区的粗犷豪放,又不乏其细腻精致之处。
平凉当地盛产小麦,所以平凉人对面食有着独特的钟爱。这里的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面馆,甚至在街头巷尾一家挨着一家,家家生意红红火火。
在平凉毫不夸张的说,“一日三餐都有面”。早上吃蒸馍、包子配稀饭或油条,中午只需咥一碗面,方便好吃又简单快捷。晚饭不论吃的多丰盛,总少不了一碗热乎乎的汤面,这就是平凉人的生活习惯。
在平凉的美食江湖里,鱿鱼海参,南北大菜,皆不如咥一碗面更让人痛快、舒坦、满足、惬意。或许正因此,平凉城里的星级饭店、小馆子、街头小吃摊,面食都是处于当仁不让的霸主地位。
要说起具有平凉特色的面来,那可谓花样繁多,不胜枚举,三餐皆可不重复。在这些名目繁多的面食江湖中,有牛肉面、炒面、烩面、生汆面、饸饹面、手擀面、酸汤面、刀削面、浆水面、臊子面、洋芋面、油泼面、干浇面、花花面、挑汤面等等。接下来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平凉的十大名面,打卡平凉,不容错过的美味!

牛肉面,堪称“甘肃省面”,也是平凉人爱吃的第一碗面。平凉当地的牛肉面与兰州牛肉面略有所不同,平凉当地的牛肉面更加注重汤的鲜美和肉的嫩滑,主要特点是面条劲道,汤色清亮,是平凉人早餐的首选。
而甘肃省会兰州的牛肉面,从上世纪末开始逐步打入平凉的餐饮市场,如今已经取代了平凉传统面食的江湖地位,成为流传最广的面食之一。平凉城区面馆数目、吃牛肉面人群数量远远超过了一些“老平凉面食”。由于牛肉面的原料价格较为一统,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价格也相对实惠,因而兰州牛肉面迅速占领了平凉的面食市场,并很快坐稳了平凉面食江湖的“霸主”地位。
兰州虽然是牛肉面的起源地,但口味偏重的平凉人认为,平凉牛肉面的味道略比兰州牛肉面好。理由是,兰州牛肉面味道略淡,而平凉牛肉面的味道略浓。在甘肃平凉,早、中、晚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牛肉面,对于部分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清晨来一碗牛肉面,是早餐的不二之选。中午来一碗牛肉面,味美快捷,便利又省钱。不过,晚饭吃牛肉面的人相对来说并不多。牛肉面不管是在平凉、兰州,乃至整个甘肃都是第一的存在,深受当地人和广大食客的喜爱。

平凉炒面,在平凉除了牛肉面排第一碗外,紧接着第二碗就是平凉当地的手工炒面。虽然平凉的牛肉面馆远比炒面馆多,但平凉炒面在当地绝对称得上是面食里的“领导者”。在平凉的历史上,炒面既是日常主食,也用于节庆宴客。如春节期间的炒面象征丰饶,与暖锅、核桃包子共同构成平凉“年味儿”代表。
要问平凉谁家炒面最好吃?这个还真不好回答。但要问啥是最好吃的炒面,估计多数平凉人都答得上来。首先面要筋道,制作平凉炒面需采用河西走廊小麦面粉,经盐水揉面、醒发后手工搓条,确保面条劲道耐嚼。配菜需新鲜现炒,常见肉臊子、蒜薹、木耳等,体现“荤素相宜”的平衡理念。手工和面和手工揉面是制面的关键,这是正宗平凉炒面的基础条件,各家面馆制作工艺虽略有差异,但口感和味道才是王道。
量足、味浓是平凉炒面的最大特点,因而深受食量大或者干体力活的人喜爱。对于忙碌了一天的当地人来说,咥一碗炒面既实惠又顶饱。
平凉炒面可细分为三种,节节炒面、片片炒面和丁丁炒面。所谓节节炒面,就是把揉搓好的拉条子揪成一节一节的寸节。而片片炒面,主要是把面揉搓成棒,擀成片状长条,再揪片入锅,又称“大头揪片子”或者小揪片两种。丁丁炒面,就是将面用拉面的方式扯成拉条子,揪成一节一节的,再用刀切成一二厘米的小丁丁。
平凉炒面的制作工艺较为繁多,面煮熟后捞出必须用凉水过一遍,才能入炒锅。炒面时先将牛肉、粉条、芹菜、青辣椒、蒜片等入锅炒七成熟,然后把面倒入锅中翻炒几分钟,即可装盘上桌。本地人食用时多佐以蒜瓣、面汤,菜脆面香,原汤原食。一碗吃罢,大汗淋漓,舒坦受用,畅快无比。
因此,平凉手工炒面的做法较其他面食略费点功夫,所以吃炒面需要耐心等待。有些生意好的炒面馆,在午饭高峰期,吃一碗炒面需要等候几十分钟,心急人不仅吃不了热豆腐,也等不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平凉炒面。
在平凉,不仅炒面馆众多,而且家家户户也经常吃炒面,各家有各家的烹调方法,各家有各家的独家味道,配菜随季节的变化可改变,真是百吃不厌,久吃不腻。爱吃炒面的朋友,打卡平凉岂能就此错过!

饸饹面,在平凉第一碗牛肉面,第二碗炒面,这第三碗就是饸饹面。代表北方四大名面之一的饸饹面也是平凉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
一碗饸饹面,不仅是味道,还是祝福。比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饸饹面称为“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饸饹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在正月初七吃的饸饹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在宴请贵宾或朋友相聚时吃的饸饹面叫“贵宾面”,意寓友谊长存。
当地的饸饹面面条筋道有弹性,汤料鲜美浓郁,浇头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羊肉、牛肉、猪肉浇头,也有创新的蔬菜、海鲜等新式浇头。其制作过程也是颇为讲究,需要选用优质的小麦面粉和水,经过多次揉制、醒发、擀压等工序,才能制成口感极佳的饸饹面条。
在平凉,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高档餐厅的菜单上,皆有饸饹面的身影。
平凉人通常把“饸饹”读作“活络”。“活络”有荤素之分,素的讲究清淡素雅,吃面的原味,喝汤的地道。荤的讲究汤浓肉香,看着红彤彤油汪汪,吃着一点也不腻,反而更有食欲。
饸饹面虽不是平凉独有面食,但在平凉也广泛存在,广泛被大众喜爱,尤其是平凉白水饸饹面,在平凉当地最为闻名。要是家里有客人来,做一顿香喷喷的饸饹面来招待,比大鱼大肉更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饸饹面制作必须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荞麦面团或小麦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人坐在杠杆上往下压,把面挤轧成长条入锅。尤其是集会等活动,此操作也是一番壮观的景象。
饸饹面吃着筋滑利口,操作简便,速度快,非常适宜于婚丧嫁娶等集体就餐。在平凉吃饸饹面,酸汤加臊子也是吃饸饹的一种标配。宴席饸饹臊子主要是用羊油熬制的辣椒、肉汤及羊肉炒制而成,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等十余种佐料炖煮而成,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驱寒、滋阴壮阳等的功效。
关于饸饹面的起源,民间传说有很多种版本,在平凉就流传着其中一个版本,据说与黄帝问道广成子有关。传说轩辕黄帝向广成子学习治国养生之道,广成子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只见他宝剑一挥,砍断碗口粗的一棵桃树,将树干中间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漏出根根均匀的长条,落入沸水锅中煮熟,加以调配,即可共享用。
广成子制作的面团,原材料取自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荞麦性甘味凉,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条,仅仅将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饼”,就成为了华夏大地最早的面条。
广成子告诉轩辕黄帝,这种面条可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黄帝回宫后,让御厨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传说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据说因为常吃饸饹面,黄帝活了120岁才乘龙升天。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无需去纠结其真假。饸饹面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大众化美食。
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慨:“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医学大师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其中“河漏”一词,也即是饸饹的又一称呼。
平凉人爱吃“活络”,大到婚丧嫁娶、装台唱戏,庙会神饭。小到生辰满月,亲朋相聚,家人团圆等皆会吃。平凉不管哪一家,都会用“活络”好招待。带着当地特色、当地风味的饸饹面,你一定会喜欢!

挑汤面,主要流行于平凉市崆峒区草峰塬,当地人家待客必备的美味面食。食用时,将长面和香汤分别呈上,由客人根据自己的饭量来掌握面的多少和汤的稀稠,边吃边挑,故得此称名。在吃面的过程中如果汤味转淡,可以让主家再换一碗,十碗八碗的,直至客人吃尽兴为止,主家也会热情相劝:“挑上吃、挑上吃···”。
挑汤面汤鲜味浓,爽滑筋道,清爽开胃,吃法独特,给人一种别样的美食体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灵台手工面,甘肃平凉灵台,地处平凉市东南缘,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介于泾河与渭河之间。古有东接长安,南临千陇,西拱关山,北依泾水,素有“陇东旱码头”、“甘肃东大门”之美称。历史上既是中央政权北拒外敌进犯的防设制胜要地,又是长安通往西藏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灵台当地有一种面,叫灵台手工面,(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吃的手擀面,只是制作和配制更加精细和讲究,味道更具风味),其面历史悠久,以细、香、柔、长著名,是灵台人待客的特色美食,蜚声平凉,乃至西北。
灵台的手工面,也叫“细长面”、又称“涎水面”或“龙须面”,面擀薄如纸,切细如线。汤以酸辣为主,唇齿回味,香气袭人。“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一条线”。灵台手工面薄筋光细,口感悠长,荤素调配,柔软耐嚼。
农家待客时,会上四碗面,称“福、禄、寿、喜,曰四喜面”,呈白、黄、绿、紫四种颜色,味道各异。上十小碗者,则称“一口香”。
因其场合不同,又有其不同的称呼。正月初一吃的手工面叫“过年面”。麦子收完吃“挂镰面”。在新婚的第二天吃“喜面”,寓意新人情丝不断。新媳妇结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试刀面”,这面越宽越显得媳妇心底宽厚。在贵宾到来或朋友相聚时吃的是“待客面”,寓意友谊长存。而无论喜宴还是丧宴,最后一道主食手工面都叫“四喜面”,吃过的人寓意吉祥如意。
灵台手工面的制作可分为和面、擀面、切面、煮面等四个步骤。其中,擀面和切面都相当考验其手艺。擀面讲究的是耐心和臂力,将细细长长的擀面杖,放于压好的大面饼上卷起来,一点点滚动着擀好,再从擀杖绽下来,沿顺时针方向将面饼稍作转动,再次擀动。如此循环反复,直到面饼擀薄,再用切面刀根据需要切成或宽或细的面条。滚热的酸汤要多浇几遍面,再加上鸡蛋、木耳、豆腐、韭菜、黄花菜、香菜,再淋上肉臊子,一碗香喷喷的家常灵台面便可享用了。
灵台手工面其实我们自己在家也能制作,家里会点擀面功夫的可以用此法制作出家常版本的灵台手工面“拿拿味、尝尝鲜”,也可满足味蕾,混个肚圆。
即使在生活普遍富足的今天,一碗制作繁杂、耗时费力的手工面,仍是当地招待贵客的首选。

花花面,顾名思义,是一种外表华丽的面条,平凉地区特有的一种面食小吃,尤以泾川县最为有名。主要以高粱面为原料,经过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口感层次分明,光滑筋道,口味好。每一碗花花面,都是一次对美食的精致呈现。
花花面的口味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过多的原料。要保证花花面的口感鲜美,也使得每一碗面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无论是面条的细度、长度,还是其独特的口感,都让人难以忘怀。
在平凉,花花面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都少不了花花面的存在,花花面入口顺滑,营养健康,广受城乡人民喜爱。
总的来说,平凉花花面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美食。它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都体现了平凉人民的饮食文化和智慧。对于喜欢面食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可错过的美食体验。

生汆面,平凉本地人的“心头好”、“心头爱”。主要做法是先将擀成大片的面切成宽条,揪成薄片下锅,煮至七分熟,另起一锅牛骨汤底,现汆入丸子和鲜肉片,再加入西红柿、菠菜、粉条等各种应季配菜,最后加入汆好的薄面片。
此面看似简单,但对肉和汤的品质要求比较高,面片薄而筋道,汆入的肉片、丸子的鲜肉香味被最大程度地保持,而西红柿和菠菜的加入,则多了一丝酸甜爽口,中和了肉汤的油腻,吃起来鲜香醇厚,清新爽口,老少皆宜的美味,广受大众好评!

泾川长面,传承了古老的擀面技艺,呈现出朴实乡村风味。 泾川长面,这道独具特色的传统面食,不仅代表着一种地方风味,更蕴含着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
面条细长,汤底鲜美,寓意“长长久久”,是泾川、平凉人逢年过节的必备美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使得它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每一口都能品尝到那淳朴的乡土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平凉血条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较为常见。在平凉,血条面是宴待宾朋、馈赠亲友的独特美食。
血条面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取新鲜猪血或羊血,加盐使其凝固,后反复搅拌,使血不再凝固,用细纱网过滤,去除杂质,加入盐、花椒粉、桂皮粉、陈皮粉等佐料。食用时取适量血条面入汤,可加以少许凉粉、豆腐片配色。血条面讲究“薄劲香、煎稀汪”六字秘诀,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营养丰富,香味悠长,不仅受当地大众喜爱,就连外地人吃了也连连夸赞。

静宁烩面,说起烩面,在北方最为家常,无论荤素,都是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美食。
静宁烩面以其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陇原地区。在静宁有羊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诸多品类,可供人们选择。
静宁烩面之精华全在于汤,选用上等嫩羊肉、羊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辅以七八种香料,煲熬出骨油,熬好的汤白白亮亮的,犹如牛乳一般,故又称“白汤”。
静宁烩面,鲜香醉人,让人食之忘忧,喜欢吃烩面的朋友,一定会喜欢这款带有陇原特色的美味烩面,很值得大家品尝。
平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着琳琅满目、风味各异的美食小吃。这些美食小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成为了平凉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平凉一定要亲自品尝这些地道的美味面食和特色小吃,感受它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和风味体验!平凉十大名面你觉得怎么样?打卡平凉,不容错过的美味!平凉美食还有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