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山东菏泽市梁山县人,1982年10月参军入伍。那时候家乡还是个农业大县,年轻人想出去闯闯,我也不例外。18岁那年,我坐上绿皮火车,去了华北某部队。新兵训练苦得很,每天跑步拉练,扛着装备满头大汗。
1983年,我考上军校,学了三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有奔头。1986年毕业,我当上少尉排长,分配到山东某地一个连队。几年后,1989年,我升了连长,带着百十号人操练。1995年,我当上营长,管的事更多了。2002年,我升到副团长,负责后勤和训练协调。那时候部队改革风声紧,2005年,我选择了自主择业,回了菏泽,在一家私企找了份工作,干得还算踏实。
他叫王晓伟,菏泽市郓城县人,比我小两岁,1984年入伍。我俩老家就隔着三十多里地,算半个乡亲。1986年,我在连队认识他,他刚考完军校,等结果那会儿挺焦虑。我俩处得不错,常一块儿聊聊部队的事。他考上军校后,咱俩靠写信联系。
1988年,他毕业回来,我在连队帮他上手带兵。1989年,他当上副连长,跟我搭档干得挺顺手。1995年,他调到团司令部当军务股股长,干到副营职。2000年,他在那个岗位上转业,进了菏泽市城管局,从办公室副主任干起,一步步升到分局局长。
2010年秋天,老战友们在菏泽市中心搞了个聚会。我去了,穿着件旧夹克,推门一看,王晓伟也在。他那会儿已经是城管局某区分局的局长,西装革履,气场挺足。我走过去,习惯性地喊了他名字“晓伟”。他正端着茶杯,手顿了一下,眉头皱了皱,脸上不太高兴。
他客气地回了我一句,语气却冷淡得很。我有点愣,又试着跟他聊了几句,问他当局长怎么样。他简单应付了几句,就转头跟别人聊去了。整个聚会他都没怎么搭理我,中途还提前走了。散场后,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心里不是滋味。那一刻,我才真切感觉到,咱俩的关系变了。

那次聚会后,我琢磨了半天,觉得可能是身份差距拉开了咱俩的距离。2011年春天,我在街上碰见他,他刚从公车下来,手里拿着手机。我喊他名字,他走过来,客气地跟我寒暄了几句,问我最近咋样。我说在公司干得还行,问他局长当得如何。他笑笑说忙得很,然后看了眼手机,说有会就走了。
2012年夏天,我约他出来坐坐,挑了家茶肆。我早早到了,他迟了半小时,带着公文包过来。他坐下没多久就说时间紧,只能喝杯茶就走。我提了提部队的事,他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过去的事别老提了,现在各走各的路。
他说完看了下表,拍拍我肩膀就走了。后来,我没再找他。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我在私企里干我的活,日子平淡但也过得下去。军营那点情分,慢慢就淡了,各走各的道,也挺好。
我跟王晓伟认识二十多年,从部队到地方,关系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刚认识那会儿,他还是个愣头青,我比他早几年当兵,多少算个“老大哥”。部队里讲究个战友情,苦一块儿熬,累一块儿扛,感情是实打实的。
那时候他喊我“亮哥”,我叫他“晓伟”,没啥隔阂。后来他考上军校,我留在连队,咱俩路子开始不一样了。他回来后干得不错,升得也快,我俩配合做事还算默契。可到了1995年,他调到司令部,我还在基层,接触少了,关系就松了点。

转业后,差距更明显了。他进了城管局,起点不高,但路子顺,几年就当上局长。我自主择业后,进私企打工,干的是体力活多脑力活少的差事。2010年那次聚会,他已经是局长,我还是个普通打工的,身份一对比,落差就出来了。
我喊他名字,他翻脸,其实不是生气,而是那种疏远感自然流露。他官场上混久了,习惯了被人捧着,我那一声“晓伟”可能让他觉得不适应,甚至有点刺耳。部队那套平起平坐的习惯,在地方上行不通了。
再往后几次见面,他对我一直客气但不亲近。2011年那次偶遇,他忙着开会,敷衍几句就走。2012年茶肆见面,他更直接,说各有各的路。那话听着凉薄,可也实诚。身份变了,圈子变了,交情自然也就变了。他仕途上忙着往上爬,我在底层谋生计,生活轨迹早就岔开了。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现实把人分开了。部队里,大家目标一致,苦乐与共,感情靠的是真性情。可出了部队,社会这摊水太深,人跟人之间掺进了利益、地位这些东西。王晓伟当了局长,接触的都是官场上的事,身边围着的人也变了。他得端着架子,保持距离,不然在那个圈子里混不下去。我呢,一个打工的,没啥社会资源,喊他名字在他眼里可能成了“没眼色”。这不是他一个人变了,是环境逼着他变。

我查了些资料,网上不少类似的例子。有人说,部队转业后,战友之间地位一拉开,关系就容易淡。有个帖子提到,一个当了处长的战友,聚会时老战友拍他肩膀,他脸都黑了。还有人说,转业后混得好的人,怕老战友找他办事,干脆就疏远了。王晓伟可能也有这心思,我喊他名字,他翻脸,也许是怕我跟他套近乎,给他添麻烦。社会就这样,身份一变,人心就跟着变。
我自主择业后,日子过得不如意过一阵。私企里干活累,工资也不高,家里老小还得靠我撑着。刚开始我不服气,觉得在部队干了二十多年,咋就混成这样。可后来想想,部队那套在地方不顶用,社会看的是资源和人脉,我没这底子,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来。跟王晓伟比,我没他那机遇,但他也没我这韧劲。聚会那次他翻脸,我心里不舒服,但也明白,他有他的难处,我有我的路。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老战友,有的混得风生水起,有的跟我一样平平凡凡。聚会少了,联系淡了,可偶尔聊起来,还是能想起当年扛枪一块儿跑操场的日子。那份情还在,就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跟王晓伟这事,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人得认清自己的位置。部队里是兄弟,地方上是路人,强求不来,也没必要。
王晓伟后来咋样,我没细打听。听人说他升得更高了,管的事更多,风评还行,没啥负面新闻。他干城管局长那几年,菏泽街头整治得挺严,摊贩少了,路也干净了。他忙他的,我过我的,互不干扰。我在私企干了几年,后来换了家公司,干物流调度,活不轻松但稳定。家里孩子大了,压力小了点,日子算过得去。
这事让我看明白,人跟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环境决定的。部队里没高低贵贱,出了部队,社会把人分了三六九等。战友情再深,也扛不住现实的冲刷。王晓伟当局长,我打工,不是谁对谁错,是生活把咱俩推到了不同的道上。他翻脸,我失落,都是这变化带来的正常反应。
这故事不稀奇,你身边没准也有类似的事。老同学混成大老板,你还是小职员,见面寒暄几句就没话了。时间久了,身份一变,感情就淡了。社会就这样,赤裸裸地现实。想开了,也就释然了。朋友,你有啥类似的经历没?生活这趟路,咋走都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