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圈有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是手上的功夫重要,还是钩子上那点饵料更关键?说实在的,河边坐了这么多年,看人争,自己也琢磨,好像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你肯定也见过这场面:俩人挨着钓,一个唾沫横飞夸他的饵料多神,“瞧瞧,鲫鱼连杆!秘方!”,另一个撇撇嘴,盯着自己稳稳当当的漂,“拉倒吧,你那调漂找底都稀碎,鱼来了也让你吓跑喽!” 这架势,像极了武林大会,一个亮宝刀,一个秀内功,谁也不服谁。但钓鱼,它真能像切豆腐一样,一刀分成两半吗?

咱先想想,饵料到底是个啥角色?我觉得它更像是块“敲门砖”。你想啊,水底下黑乎乎的,鱼靠啥知道这儿有吃的?气味,味道!尤其在那鱼情好的时候,或者水冷得刺骨的寒冬,你挂上点腥香扑鼻的红虫蚯蚓,或者特调的浓腥饵,那效果,可能真像冬天里热腾腾的烤红薯摊子,老远就把人,哦不,把鱼给勾过来了。
但是,鱼闻着味儿游过来了,围着你的钩子转悠,它就一定咬钩吗?那可不见得。这就轮到“手艺”上场了。
去年在水库,水涨了不少,按说鱼该活跃,可满塘的鱼就像集体绝食,浮漂定海神针似的。正纳闷呢,旁边一位看着不起眼的老哥,慢悠悠地提了下竿,轻轻逗了那么一两下,漂“唰”就黑了,一条大鲤鱼!后来他咂咂嘴说:“鱼早进窝了,懒洋洋的不爱动,你得用钩尖子‘撩拨’它一下,让它觉得这饵是活的,是跑掉的,它才肯下死口。”

这就是手法的重要性!尤其在滑口鱼扎堆的黑坑或者竞技池,鱼都被钓精了,饵料落水,它们能像小鸡啄米似的给你啄得只剩光钩,就是不吞。这时候,高手们搓黏饵、蘸麻团,或者精确地抓那半目的“小哆嗦”(专业点叫“小顿口”),手腕一抖,刺鱼快如闪电,拼的就是对鱼情的理解和手上那零点几秒的反应。
这让我想起鱼吃食,可能也得过三关?第一关是鼻子:“嗯?啥味儿?香!去看看!”——这关,饵料的味型是老大。第二关是眼睛:“哟,这玩意儿在动?不像陷阱?”——饵料的状态(是自然飘落,还是死气沉沉)和你的操控(逗引)就关键了。第三关是嘴巴:“哎?吃着有点硌?吐了!”——这时候,你绑钩的方式(钩子大小、埋钩深浅)、线组的搭配、提竿的时机和力度,就决定了鱼是吐钩还是被牢牢刺中。
这么看,饵料负责把“客”引到店门口,甚至勾得它流口水;而技术,才是最后让“客”心甘情愿掏钱买单的关键。缺了前面,门可罗雀;少了后面,到嘴的鸭子也能飞。

所以啊,我觉得老手们玩得转,就在于他们懂这个“动态平衡”。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神饵,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神技。看水配饵:水瘦得跟清水似的?那得上点浓腥浓香的“硬菜”,给饿急了的鱼开开荤;水肥得冒绿泡,藻类多得烦人,可能清淡的谷物香、果酸味反而能让鱼觉得清爽开胃。
水流急,得加点粘粉,让饵料扛得住冲刷,别一下水就散成“汤”。看鱼施技:生猛的生口鱼抢食凶,咱不妨钓钝点,放放口,等它黑漂拖走了再稳稳提竿;滑得像泥鳅一样的老江湖?那就得钓灵点,眼疾手快抓那细微的信号。碰上谨慎的大物,子线放长点,铅坠推高点(飞铅),给它点缓冲空间,降低它的戒心。
新手最容易陷进去的坑,可能就是“神饵依赖症”。总盼着谁给个链接,买个爆护神饵,仿佛拿到手就能化身钓神。去年不是有款网红饵卖疯了吗?结果呢,新手群里哀鸿遍野:“买了!空军!”“照样钓不到!” 而老手呢?用着原来的饵,照样连杆。

差在哪儿?可能就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新手死抱着配方不放,不管水温高低都一个味儿;老手会看天看水,冷了加点腥,热了调点香。新手抛竿喜欢“嗖”一下抛满,线绷得直直的,等着死口;老手会轻轻压下风线,控制饵料落点更精准。
新手见漂一动就激动地猛抽竿,十有八九空枪或者惊窝;老手会盯着漂相,分辨是小鱼闹还是正经鱼口,是试探还是死口,稳准狠地下竿。这就好比,给你一辆顶配的F1赛车,没有舒马赫的手艺,上了赛道可能照样撞墙。饵料是枪里的子弹,技术是握枪瞄准扣扳机的人。缺了子弹,有再好的枪法也干瞪眼;枪法稀烂,再好的子弹也打不着目标。
现在回头看看河边那俩争论的钓友。那个鱼获满满的,八成是饵料正对路子的时候,手上功夫又锦上添花,把该钓的鱼稳稳拿下了。那个常坐“空军司令”的,要么是饵料压根没开对,要么就是手法上露了怯,把到嘴边的鱼给惊跑了吓跑了。

所以,如果硬要分个高下?可能只能说:手上的技术,大概决定了你‘空军’的次数多少(下限),而钩上的饵料,往往影响着你能‘爆护’的几率有多大(上限)。它们是拧在一起的麻绳,谁也离不开谁。
下次出钓前,不妨既检查下饵箱里的饵料是否对症,也默默回想下提竿刺鱼的手感是否顺畅。钓鱼的乐趣,不就在这不断的琢磨和平衡之中吗?#钓鱼是技术重要还是饵料重要?#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悠渔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