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行
段兆军
第二节、青藏线上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经过一夜的攀爬穿行,第二天早晨,悦耳的轻音乐《天路》在宁静的车厢里回荡,温馨悠扬,列车早已穿越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一直向上爬行进入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一提起就让人毛骨悚然的不冻泉、五道梁,进入茫茫无垠、漫无天际的沙漠与戈壁同在、雪山和草原交相辉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宽阔平缓的沱沱河(上图为自拍,下图为网络图片)
还记得海拔4547米的沱沱河吗?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在可可西里山脉以南。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或草原、或峡谷,经几十公里众多河流交汇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织的长江西源——沱沱河。

可可西里藏羚羊
八月初的内地,正是三伏天气,酷热难耐,而眼前的可可西里却是雪原莽莽,银蛇山舞。成群的藏羚羊在广袤雪原上觅食嬉戏。游客们自然急忙拍照,留下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雪地里觅食的瞬间。

一路景色如画,沿途风光无限,广袤无垠的荒漠戈壁,横亘连绵的皑皑雪山,绿毯铺就的辽阔草原,漫山遍野的群群牛羊,“风景这边独好",让人目不暇接。

唐古拉山火车站
列车继续前行,过了唐古拉,就到我的“家”。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西藏简称“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唐古拉山火车站,海拔5072米。是青海和西藏的天然分界线。唐古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当年我们进藏乘大依伐汽车攀上唐古拉山口时,犹如飞机冲上云霄,感觉一步登天,远处雪白的云层在下面缭绕,东望辽阔无垠的可可西里,顿有孙悟空脚踩祥云飞空俯看凡间之感。那可是最艰难的路段,许多战友严重高原反应,呕吐不止,头痛头晕,昏迷不醒,战友们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相互搀扶帮助,才挺过了那生死一关。细想起来,确实是触目惊心。而现在飞驰而过,虽列车配有氧气罩,供有高原反应的游客们吸用,但自我感觉竟无半点高原反应症状——哈哈,还行!

辽阔无垠、帐篷遍野、牛羊似繁星般密布的藏北羌塘草原(网络图片)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这里有多样的地貌戈壁、草原、湖泊、山川和美丽迷人的景色。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这儿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芒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边哭来,边笑来,若得黄狗浇尿来”,还记得农村对小孩哭笑无常的一句俚语吗?草原孩子脸,一天变三遍。短短几个小时内,藏北草原时而草色油油一碧万顷,时而风卷雪花漫天飞舞,夏冬交融,变幻莫测,让人目不暇接。这不也是一种内地人无法享受的雪域高原独特的美吗?!

安多、那曲、当雄,多么熟悉的地名,多么难忘的记忆,当年进藏路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再一次呈现在眼前,不由得让人泪眼模糊。

那曲新农村
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草原牧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全国其他牧区一样,牧民们放牧由骑马改为骑摩托车,放牧回来后也住进了固定的具有浓郁西藏民族特色的宽敞舒适的小区房。

中尼公路起点羊八井
羊八井,位于拉萨市西北92公里的当雄县境内,海拔4300米,著名的中尼公路始于此。这里是高原著名的热田地热基地,到处热气騰腾,雾气缭绕。
羊八井也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1972年12月30日,我们会宁籍新兵三连145人经过20多天时间的长途跋涉后到达羊八井兵站。当晚,新兵连一排一、二两个班25人分贡嘎场站,其余10个班120人分日喀则场站。第二天兵分两路,各奔东西,新兵连接兵首长带领25人回拉萨场站,我们“主力部队”则由前来接我们的日喀则场站副参谋长李咸法带领,沿中尼公路翻雪古拉、冬古拉山,在汹涌澎湃的雅鲁藏布江大竹卡渡口乘轮渡渡江后沿江南岸西行二十多公里到达我们的军营。

具有浓郁藏民族气息造型独特的的拉萨火车站(网络图片)
拉萨站,是青藏铁路最大的车站,也是青藏铁路标志性工程之一。位于拉萨市西部堆龙德庆区,海拔3600多米,距市区布达拉宫近20公里。
8月6日下午6时半,经过近20个小时的行程,火车顺利到达终点站——拉萨。了不起啊,短短的20个小时,就轻松走过了当年近20天的路程,而且是那么的轻松舒适畅快,真是无法想象。

下车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穿越拉萨市中心下榻位于拉萨市东郊的藏热北路158号极具藏式风情的福幡林酒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段兆军:甘肃省会宁县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军西藏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现退休在家。

作者:段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