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远离政治的作文题目才是好题目丨2025年高考
洞见冀鲁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两道作文题引发广泛讨论:全国一卷“民族魂”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背景,从文学记忆切入民族精神;全国二卷“梦的赠予”则聚焦个人梦想与时代关联。两道题虽涉及宏大历史与时代主题,却未直接指向政治事件或意识形态,而是通过文化、情感与生活视角引导思考。这延续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回避政治热点,扎根人文土壤”的命题逻辑,也印证了本文的核心观点:远离政治表达的作文题,方能真正考查语文素养、激发思想自由。

政治命题的困境:公平性缺失与表达风险

政治类话题常因立场差异引发争议。如学者指出:“涉及民族、宗教、历史事件等敏感话题,易触及考生敏感神经,导致写作时难以保持客观。”阅卷者也可能因个人观点影响评判,使分数偏离语言能力本身。例如2025年作文明确要求“不在审题立意上设门槛”,正是为避免因政治理解差异导致不公。

高中生政治认知往往流于表面。历史经验表明,学生写“香港回归”“反腐倡廉”等题材时,“易陷入口号化论述,或出现提法偏差”。强行要求政治表达,反而暴露其思辨不足,甚至因“观点错误直接导致低分”。

政治命题易引发公众争议。如某地作文涉及网络实名制时,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评分标准难以统一。教育部门对此有清醒认知,近二十年高考“几乎未出现直指政治热点的题目”,正是为规避社会风险。

好作文题的核心特质:人文性、开放性与生活化

2025年作文题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优秀命题的共性。

以文化为基,替代政治说教。全国一卷用“民族魂”的文学意象替代抗战史实陈述,引导考生从《红楼梦》式文化经典中提炼精神;全国二卷借“梦”的诗歌意象,将中国梦转化为个人叙事。这种“文化浸润式命题”(教育部考试院语),既传承价值观,又避开政治灌输。

命题强调“考生可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从自身生活经验切入”。如天津卷“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浙江卷“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均从日常场景出发,让考生“写熟悉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好题目需容纳多元视角。2025年作文要求“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与近年“幸存者偏差”“物各有性”等题一脉相承,侧重考查辩证思维而非立场正确。

“远离政治”≠脱离时代:命题的平衡之道

需澄清的是,“去政治化”绝非回避时代责任,而是找到更智慧的联结方式:

宏大主题的微观转化。如“双奥之城”不写政策成就,而写“跨越,再跨越”的个人体验;“民族魂”不提抗战口号,而谈“情感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

价值观的柔性渗透。作文题通过“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渗透育人目标,比直接政治命题更符合教育规律。

个体与时代的有机融合。全国二卷“梦的赠予”典型体现这一逻辑:个人梦想通过“观察生活、关心他人”自然融入时代,拒绝生硬嫁接。

历史镜鉴:政治命题的教训与转型

回顾高考作文史,政治化命题曾带来诸多问题:

套路化写作泛滥。早年考生背诵政治范文“改头换面”,导致“克隆作文”频现(如《豆角月亮》抄袭事件)。

思想表达被压抑。有阅卷教师坦言:“豪言壮语多、空话套话多,真情实意少”的作文,实为政治压力下的扭曲产物。

改革后的积极转向。2010年后命题逐步淡化政治,2025年达到新高度:两道题均以诗歌为材,通过审美体验激发思考,印证了“作文考查做人,更考查语言生命力”(王大绩语)。

回归语文本质,守护思想原野

高考作文的终极使命,是考查“语言表达、思维深度、文化积淀”三位一体的素养。政治命题易将学生推向“表态竞赛”,而人文命题如2025年“民族魂”“梦的赠予”,则真正打开了“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等无法被AI取代的品质”。当作文题从政治战场回归人文原野,考生方能如专家所言:“逻辑清晰者脱颖而出,表达真诚者绽放光芒”。这不仅是命题智慧,更是对青年思想自由的尊重——唯有远离政治窠臼,作文才能成为灵魂的镜子,而非政策的传声筒。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