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小孩的心理阴影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离异发生在我尚未满四岁的幼小年纪,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70年代。父母婚姻的破裂,不仅意味着一个完整家庭的解体,更是我童年安全感缺失的开始。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是世界的基石,他们的分离无疑是一场情感上的地震,带来的是深深的恐惧、不安和孤独感。
我被父亲独自抚养,生活在单位的宿舍——一种典型的集体生活环境中。这种大围笼屋式的居住结构,虽然看似提供了邻里间的相互照应,但对于一个缺乏母爱、父亲又忙于工作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却是隔离与忽视。每当父亲去上班,将我锁在房间的那一刻,我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这种长期的独处,加剧了我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同时也让我学会了自我封闭,较难信任他人。
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还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扰。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是否是导致家庭破裂的原因,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感。这种自我归罪的心理,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和自信心的建立。此外,面对外界对离异家庭的偏见和歧视,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心理创伤。
被父母常年忽视小孩的心理阴影
相较于离异家庭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常年弃之不管的孩子,其心理阴影则更为复杂和深远。这些孩子不仅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导致他们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此外,被忽视的孩子还可能出现社交障碍。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因与人互动能力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交孤立。
破碎的家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将孩子稚嫩的心灵剪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童年就像被雨水打湿的纸船,在孤独的河流中渐渐沉没。我对此深有体会。
离异家庭的小孩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阴影、被父母常年弃之不管的小孩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阴影?对于这些我心有体会。记得我还没到4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此后的二十多年对母亲的印象永远定格在那个模糊的年纪,再也想不起她的样子。

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创伤最大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曾带着我居住在单位的生活区里。那段时光,每当父亲去上班,我便被独自锁在房间内。
「链接」父亲单位的宿舍,是一种典型的大围笼屋结构,整个建筑群仅有一个大门供人进出。外围一圈的房间,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单身职工们(大部分是来自广东各地区),当时他们彼此陌生却又因工作而相聚。而里面的小圈房间,则大多被用作厨房,那时的人们还习惯烧柴做饭。
记忆中最鲜明的,这些宿舍并没有配备洗手间,是盛夏时节男人们在公共水龙头下冲凉的画面。厂冲凉房远在两三百米外的食堂左侧最里边。这样的条件对于有家眷来探亲的职工来说,无疑增添了许多不便。而厕所,则位于大围屋的外面,如果女眷们夜里到围屋外面如厕,回来路上确实容易迷失方面找不到自己的房间(整排房间模样都差不多,又没房号),后来听退休老职工说:发生过,来探亲职工老婆夜里如厕回去,错进了别人房间,第二天才发现的荒唐事情,应该是发生在60年代的!记得许多人都是晚上放便桶解决的,早上有人统一帮运走的。这些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印记。

当年电厂围笼屋的类似样子
母亲的离去,究竟是无法忍受父亲单位那简陋狭窄的居所,还是因为我那次偷偷带着弟弟去厂区礼堂玩耍时,一时疏忽让弟弟被驶过的车辆碾伤了脚背?这永远成了悬在我心头的疑问。可她是否想过,这场突然的离别,对一个不到四岁的孩童而言,将会意味着什么——我当时还无法理解“离别”的永久性,只会感受到母亲的缺失带来的不安。那些破碎的时光碎片,终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长长的阴影,让他日后面对婚姻时,总忍不住用审慎甚至怀疑的目光打量那些被称为"妻子"与"母亲"的身影。
在那段被锁于狭小房间的日子里,我无助至极,泪水成了唯一的宣泄。我持续哭泣,直至父亲的下班时刻,那连绵的抽泣声穿透了寂静,引得邻里侧目。几位好奇的职工家属或许出于同情,或许仅是满足窥探之心,聚在门外低语,揣测着这持续哭声的来源。饥饿与疲惫交织,我不得不依靠早晨父亲留下的馒头勉强果腹。日复一日,后来有一天,当夜幕低垂,晚餐时分已过,见邻居的叔叔们早就下班回来了,唯独父亲的身影迟迟未见,恐惧与被遗弃的预感如潮水般涌来,侵蚀着我的心灵。天色渐暗,我在无尽的等待中,心想“他是不是......不要我了”最终,在疲惫与绝望的交织中,我缓缓沉入梦乡,梦中或许能寻得一丝慰藉。

当年我被锁在狭小房间的类似情形
这对于一个3岁多的孩子心理会是多大的伤害…
不知是邻居们的善意规劝,还是单位同事的贴心建议,我不再被独自关在那座大围屋宿舍里了,
童年的回忆如同斑驳的老墙,爬满了苦涩的藤蔓。那些藤蔓缠绕着往昔的欢笑与泪水,记录着成长的痕迹,时光流转,被安顿在父亲办公的“第二家园”(休息间)的短暂日子过后,我像一株被连根拔起的野草,被迫离开电厂生活区。
寄养在乡下的姑姑家一段时光。随后,我辗转至距离姑姑3公里左右的父亲老屋。与祖母共度时光,那段日子里,餐桌上的常客是一碗朴素无华的大头菜,没有丝毫油味,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味蕾上。此刻不禁怀念起寄居姑姑家的日子,姑丈偶尔会带我去饮早茶,那是一段温馨而美好的时光。早茶店里的茶点种类繁多,让我无比兴奋。姑丈总是耐心地为我点选,其中咕噜肉和鸡仔饼尤为难忘。那时的食材与做工都极为讲究,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食材的原汁原味,那种味道在长大后再也难以找回,或许是因为那时的难得与纯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韵味。
当我重返熟悉的电厂生活区,回到父亲的家园时,迎接我的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地狱......
之后的故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