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不停,有人在河畔的钓台悠然隐居,有人则在命运的渡口等待机遇。竹篙点破涟漪时,谁能预见一竿钓起的是浮世清浊,还是星辰大海?寒江孤影里,有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斗米折腰,有人却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坚守初衷。
潮起潮落间,一根鱼竿丈量着希望与现实的距离。清代一位才子就深深懂得,钓台不应该成为困守的孤岛,而是通往辽阔的起点。命运之神的表达从来不会平铺直叙,却藏在每一道划破暗夜的流星中,并等待着与时光达成精妙的共振。下面一起读诗:

淮阴钓台
清 · 赵翼
胯下谁怜早不群,布衣忽漫得风云。
登坛何减隆中对,背水宁同灞上军。
贱日流离艰一饭,时来功业陋三分。
英雄也自论遭际,敢叹寒酸尚卖文。
赵翼出身书香门第,它虽然家道中落,却自幼聪慧,12 岁就能一日成七艺。赵翼一生横跨仕途、诗坛和史学界。赵翼考中进士后曾在多地任职,它关心民生,积极推行利民举措。
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诗作近五千首,他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尽显其文学主张。这首诗以韩信的生平遭际为线索,串联一些历史典故,委婉地传递出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

"胯下谁怜早不群,布衣忽漫得风云",谁能想到当年受胯下之辱的青年,早已卓然不群?曾经的一介布衣,忽然便获得了平步青云的机遇。首句以反问句式,描述了韩信早年的生存状态。
史记中对胯下之辱的记载,本来展现了韩信的隐忍性格,赵翼却以"早不群"三字,赋予少年韩信以卓尔不群的气质,暗示其贫贱时已暗藏英雄本色。
这种对史书记载的诗意改写,体现了诗人善于翻出新意的创作底蕴。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赵瓯北论诗主新,每能于众人习见处别出机杼。

"登坛何减隆中对,背水宁同灞上军",登坛拜将的谋略,哪里逊色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背水一战的雄威,怎会像灞上驻军一般庸碌无为?
这两句采用对照手法,韩信曾被刘邦拜为大将,诸葛亮则与刘备进行过一番隆中对,诗人通过比较,意在凸显出韩信的战略眼光不逊于蜀汉名相。
韩信在井陉背水一战,堪为经典战例;汉文帝时周亚夫灞上驻军,堪称军纪严明。作者再次通过对比,突出了韩信在军事指挥上的创新性,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韩信的钦佩之意。

"贱日流离艰一饭,时来功业陋三分",贫贱时流离失所,就连一顿饱饭都难以获得;时运到来时建功立业,三分天下的格局都显得微不足道。
颈联的出句化用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极言其早年困顿;对句则以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功业为参照,暗示韩信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成就更为卓越。
赵翼对韩信功绩的评判,打破了以忠奸论英雄的窠臼,转而以实际功业作为衡量标准,体现了作者作为史学家的客观视角。

"英雄也自论遭际,敢叹寒酸尚卖文",英雄成败要看机遇和造化,我怎敢感叹自己如此寒酸,竟然还以卖文为生?诗人在肯定英雄功业离不开时运的同时,也隐含着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卖文"二字,点明作者以笔墨谋生的现实,又是作者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赵翼的一首咏史佳作,构思精妙,含蓄隽永,结尾更有弦外之音。赵翼的遭际观在清代文人中具有普遍性,袁枚就曾认为英雄各有见略,何必俯首古人。赵翼则进一步将个人的遭际提升到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他既肯定人才辈出的历史规律,也隐含对自身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
赵翼的这首诗展现了独特的构思,诗人灵活运用典故,毫无堆砌之感,看似一些口语化,实则经过了精心锤炼,正如纪晓岚评价赵翼,才力富健,工于属对。结尾以反诘收束,将个人感慨包裹在对英雄遭际的议论中,这种寄慨于史的写法,与杜甫、刘禹锡等人的名作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