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赤道几内亚:非洲最富国家,却连签证都难得下来的“中产地狱”
雪无痕123321

如果你跟我一样,直到出发前一周才知道“赤道几内亚”到底在哪,那我们绝对是大多数。

这个名字像个谜:带着“赤道”的热情、“几内亚”的混乱、又偏偏被贴上了“非洲最富国家”标签。

但当你真的走进这个陌生又昂贵的中非岛国,你会发现:它富,是真的富;但它穷人,也是真的穷。

更吊诡的是,这里不仅贵,还神秘得离谱:几乎没有中文攻略,签证难得跟朝鲜一样,首都被搬到了“没人住”的雨林里,全国能正常用信用卡的地方不超过10家……

这是非洲的“隐形富国”,也是现实版“国土面积不大,野心不小”的典型代表。

一、赤道几内亚的冷知识开局:你以为它是穷国,其实它是“油霸”

赤道几内亚位于中非西岸,夹在加蓬、喀麦隆和大西洋之间,首都原本是“马拉博(Malabo)”,但政府现在硬生生搞了个新首都“奥亚拉(Oyala)”,建在内陆深山里。

别看它小,人口也才140万左右,但这个国家是撒哈拉以南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2012年巅峰时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甚至超过了中国!

靠的不是科技,不是工业,而是石油。

赤道几内亚的近海油田是非洲最大的离岸石油产区之一。

美国、法国、意大利的油企早就分了块地在这里疯狂开采,每年出口量吓死人,但收入基本流进了权贵腰包。

换句话说,这里是一个“富得不动声色,穷得毫无尊严”的资源型国家。

二、签证难如上天,语言全靠西班牙

你以为非洲国家都好进?不好意思,赤道几内亚签证比申根还难!

在中国没有使馆,只能找中介或第三国办理,流程繁琐、材料变态。

入境后也查得特别严,相机、无人机、拍立得全要申报,甚至在街头拍照都有可能被警察拦下。

而且最魔幻的是:全国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

对,你没听错,这地方是非洲唯一一个讲西班牙语的国家,是西班牙殖民留下的后遗症

本地人只会西语和土语,英语基本没人听得懂,就连机场的广播都听起来像南美的影子。

你在非洲,却像穿越到了拉丁美洲。

三、首都马拉博:像迪拜和喀土穆结婚生了个“反差宝宝”

赤道几内亚最出名的城市是马拉博(Malabo),建在一个叫“比奥科”的火山岛上。

飞机降落时你以为到了非洲版厦门——热带海岛、棕榈成林、海风轻拂,一切都很南国。但一下机场你就明白了:这是“城市外表像中东,内核还停在非洲90年代”的地方。

路边能看到高级别墅区、玻璃幕墙写字楼,但再往里走就是破破烂烂的土屋棚户区,电线乱拉,水管裸露。

街道上奔驰和破丰田同框;马路两侧既有美国学校,也有赤脚小孩在玩烂篮球。

夜晚降临,马拉博港口灯火通明,外国石油工人聚集在酒吧里喝着进口啤酒。而另一边,普通居民排着队领配给水和食品。

四、“新首都奥亚拉”:一个没人住的“鬼城式乌托邦”

你听说过一个国家把首都搬去山沟里,然后没人敢住进去的吗?

这就是奥亚拉(Oyala)——赤道几内亚政府斥巨资在原始雨林中修建的新行政首都,建筑风格参考迪拜,新区计划容纳20万人,但我实际去时……

整个城就像一场“国家宣传片”搭建的布景。

宽阔大道无人车,政府大楼如宫殿,五星酒店空无一人,甚至街边的指路牌还是崭新的英文贴纸。

当地人私下调侃:“你在奥亚拉看到的人,有80%是保安。”

这就是一个“修给世界看的城市”,不是给普通人住的。

五、人情冷暖:官员富得流油,老百姓靠祈祷活着

赤道几内亚的人,有种“压抑下的倔强”。

他们对外国人不排斥,但眼神警觉。

他们对富人不羡慕,但私下苦笑。

你去咖啡馆,服务员彬彬有礼;

你去小摊,摊主会热情地给你介绍哪块烤鱼最好吃,但当你问起生活,他们只会说:“我们希望明天会好一点。”

这里的贫富差距大到令人发指。政府高官出入开路虎、住皇宫、海外送子女读书;

而普通市民依旧住着没有供水的水泥房,电费高得离谱,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他们依然爱跳舞、爱祷告、爱生活。

你路过教堂,会看到他们举着圣经唱歌;

你在沙滩边,会看见他们跳着传统部落舞,笑得那么真。

六、美食与夜生活:炸鸡是刚捞的,啤酒是刚灌的,夜店是刚跳完的

说句实话,赤道几内亚的食物不精致,但很“有肉感”。

最典型的是他们的炸鱼配香蕉条(Fried Fish with Plantain),鱼是早上渔民刚从海里拉上来的,外焦里嫩、油香四溢;炸香蕉条则是甜中带脆,配上辣椒酱,配得一口地道非洲风情。

夜生活方面,其实比你想象得精彩:虽然首都马拉博很小,但酒吧、夜店、Live house应有尽有,拉丁乐、非洲鼓、电子节拍融合成一锅“全球南方”的混音汤

我在海边一个叫“Black Pearl”的小酒馆里看见,几个20出头的年轻人跳得满头是汗,他们穿着ZARA的假货、喝着西班牙啤酒、用西语大声喊着节拍,活得一点都不凄凉。

七、世界遗产和景点:不是没有,而是没人来

赤道几内亚其实也有自然风景,特别是比奥科岛的火山、雨林、黑沙滩,以及大陆部分的蒙特阿兰国家公园

但最大的尴尬是:基础设施基本没铺好,景区也不对散客开放

要想进去看猴子看瀑布看原始森林,得走关系找政府批条子。

你以为是在国家地质公园,其实是在参加“部级考察团”。

说白了——赤道几内亚不是没有景色,而是游客永远是被怀疑的对象,他们欢迎投资,但不欢迎“乱逛”。

八、作为中国人看赤道几内亚:不适合旅行,但值得研究

赤道几内亚在中国人心中的存在感微乎其微。

来这里的大多数华人,不是搞工程就是开矿,旅游几乎为零。但你要说它不值得来,我也不敢认同。

这里是了解“资源诅咒”“权力极限”“南方国家野心”的活体教材。

它用真实告诉你:一个国家富不富,不看GDP总量,而看底层人民有没有水喝、有没有尊严、有没有希望。

景点推荐(适合“探险型”游客)

1. 比奥科岛黑沙滩(Arena Negra)

来马拉博,一定要去看看这片火山遗迹形成的黑沙海滩。

黑得发亮的沙滩在阳光下有种金属感,浪大风急,几乎没有游客,适合拍照+看落日

早上还可以看到渔民撒网捞鱼,有种原始生活的仪式感。

2. 蒙特阿兰国家公园(Monte Alén National Park)

赤道几内亚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大陆部分,藏着西非最完整的雨林系统

园内有大象、黑猩猩、金刚鹦鹉等珍稀动物,但需提前申请,独行基本进不去

建议跟随合规机构进山,别试图“自由穿越”,容易迷路也危险。

3. 马拉博大教堂(Catedral de Santa Isabel)

一座始建于1897年的哥特式建筑,是赤道几内亚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地标。

尖顶庄严,彩窗斑斓,每逢周末还有现场弥撒和唱诗活动

即便你不是教徒,也能感受到这座岛屿的信仰温度。

旅行建议(适合中国游客避坑指南)

1. 签证需提前两个月申请,最好找代办

赤道几内亚无中国大使馆,办签证流程极不透明,建议提前规划时间,并通过可靠中介操作。

2. 现金为王,信用卡基本无法使用

除了国际酒店和油企场所,大多数地方不认Visa/Master卡,务必携带欧元或美元现金,换汇建议在马拉博机场进行。

3. 拍照需慎重,别对着政府、警察、军事设施来一发

街拍也可能被叫停,建议携带小型设备、手机拍摄为主,并尊重当地居民隐私,拍照前打声招呼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

赤道几内亚是世界的边缘,但也是全球化病灶的缩影。

它不是你梦想中的旅行地,却可能是你认清“富国贫民真相”的最好窗口。

在这里你不会被服务感动,但你会被现实震惊。

愿我们不只知道马尔代夫,也敢看一眼赤道几内亚。

——共勉。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