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转型机构最近宣布,印度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并声称该国有望在未来3年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这一“成绩单”看似光鲜,但背后却暗藏诸多矛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印度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在于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远超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

首先,人口红利尚未转化为生产力。印度拥有14.2亿人口,其中68%处于15-64岁劳动年龄,理论上这是巨大优势。但现实是,仅有5%的劳动力具备技术资质(中国为70%),导致富士康等外企因招不到合格工人而停产。年轻人失业率高达45.4%,大量廉价劳动力被困在农业和低端服务业,难以支撑制造业升级。政府力推的“印度制造”计划已实施十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仍仅17.2%,远低于25%的目标,全球制造业出口份额更停滞在1.8%。
其次,基础设施短板拖累经济效率。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14%(中国为8%),主要港口年吞吐量仅为上海洋山港的1/10。电力系统常年存在4%的缺口,2022年北印度因电网崩溃导致数亿人断电。这些“硬件”不足让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制约外资吸引力。即便政府推出4万亿美元基建计划,但官僚腐败和土地征收难题常使项目烂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增长成果分配失衡。虽然GDP总量突破4万亿美元,但人均收入仅2880美元,不足日本的1/10。前1%的富人掌握40%的财富,而93%的民众日均生活费不足10美元。这种悬殊导致内需增长乏力——农村消费疲软已迫使IMF下调印度2025年增长预期至6.2%。更讽刺的是,当政府庆祝芯片工厂投产时,全国饥饿指数却排全球第111位,比朝鲜还低。
印度若想真正成为经济强国,不能仅靠统计口径调整或短期政策刺激。正如其国内企业家警告:“超越德国的竞赛中,若不能解决人均收入、产业升级和制度性腐败,这场胜利不过是数字游戏。”如何将“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口质量”,让增长惠及普通民众,才是印度经济突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