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态电池技术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国轩高科宣布其研发的“金石”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25Wh/kg**,远超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约250-300Wh/kg),并已进入装车路测阶段,续航能力突破**1000公里**。这一进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

1.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 能量密度跃升:国轩高科的石墨烯复合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25Wh/kg,是特斯拉4680电池(约250Wh/kg)的两倍以上。通过硫化物电解质优化、三维介孔硅负极和超薄膜包覆单晶正极等创新,电池单体容量提升150%,预紧力降低90%,同时通过针刺、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
- 安全性提升:固态电解质彻底消除液态电解液易燃风险,即使在1500℃高温或针刺条件下仍保持稳定,解决了传统锂电池易自燃的痛点。
- 充电效率:支持超快充技术,例如6分钟可充至60%电量,未来结合高压平台(如900V),有望实现接近燃油车加油的补能速度。
---
2. 量产与商业化进程

- 装车路测进展:国轩高科已建成0.2GWh中试生产线,良品率达90%,核心设备国产化率100%,并开始装车路测。搭载该电池的样车总里程已超1万公里,计划2027年小批量量产,2030年大规模普及。
- 产业链合作:大众汽车作为国轩高科最大股东(持股24.45%),深度参与技术开发与市场推广,结合其全球工程能力加速商业化落地。
- 行业时间表对比:中国企业的量产计划领先全球。例如宁德时代目标2027年小规模量产硫化物固态电池,比亚迪规划2027年示范装车;相比之下,丰田、本田等日企计划2026-2028年试产,韩国三星SDI目标2030年前量产。
---
3.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颠覆燃油车市场:1000公里续航和快速补能大幅缓解里程焦虑,固态电池的普及可能加速燃油车淘汰。例如,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如智己L6、蔚来ET9)已实现商业化交付。
- 全球技术竞争:中国从“跟跑”转向“领跑”。国轩高科(525Wh/kg)、宁德时代(500Wh/kg)、比亚迪(400Wh/kg)的技术指标远超日韩企业(如丰田目标约400Wh/kg),美国在能量密度上相对落后。
- 产业链布局:中国在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正极等关键材料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并通过AI技术加速研发。例如,宁德时代利用AI优化固态电池设计,研发效率提升1-2个数量级。
---
4. 挑战与未来展望

- 成本难题:当前固态电池材料成本约2元/Wh,远高于液态电池(0.5元/Wh)。国轩高科预计通过规模化生产,2030年成本可降至与液态电池相近。
- 供应链建设:硫化物电解质等特殊材料的供应链尚需完善,且需解决固固界面阻抗、循环寿命(当前未完全公开)等技术细节。
- 低温性能与基建配套:北方低温环境下电量可能衰减25%,且超充桩覆盖率不足(仅12%支持800V高压),制约用户体验。
---
5. 对消费者的意义
- 高端市场先行:短期内固态电池车型价格较高(如蔚来半固态电池包成本约25万元),主要面向豪华品牌。普通消费者需等待2030年后成本下降至千元/kWh级。
- 技术红利与选择策略:追求长续航与安全的用户可优先考虑固态电池车型,而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仍可依赖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
总结
国轩高科的固态电池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全面崛起。尽管成本与供应链挑战仍需攻克,但其商业化路径清晰,有望在2030年前重塑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随着中日韩技术竞赛白热化,中国凭借产业链整合与研发效率,或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