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闽游记】14.寨下大峡谷:镌刻在时光里的地质史诗与自然秘境
原以为泰宁之行只需漫步古城,不必与山峦交锋,却不想昨日在大金湖经历了船行碧波与攀登崖壁的双重体验,今日(4月23日)又踏入寨下大峡谷,再次开启一场与山水的深度对话。这场徒步之旅,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一场穿越亿万年时光的地质奇观探秘。
寨下大峡谷宛如一颗隐匿的明珠,直至2004年6月才惊现于世。它坐落于泰宁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寨下村,三条峡谷首尾相衔,在群山间勾勒出一个环状三角形,恰似一条金色苍龙静卧,故而又名金龙谷。作为泰宁首条地质科考路线,它更荣获联合国专家“世界地质公园的榜样景区”的盛赞,2005年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样板景区名录,成为全球地质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景区门前小广场。





丹霞地貌以《诗经》中“色如沃丹,灿若明霞”的绝美意象命名,而寨下大峡谷的三条峡谷,正是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与构造运动三种地质力量共同雕琢的杰作。这里不仅是丹霞地貌的天然博物馆,赤壁、洞穴、巷谷、线谷与堰塞湖星罗棋布,更承载着地球变迁的古老密码。作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六处之一,泰宁以青年期丹霞地貌的独特风貌,诉说着大地初生的蓬勃与壮丽。
我国的丹霞地貌有700多处,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以下六处:贵州的赤水、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浙江江郎山和江西龙虎山。它们分别是幼年期丹霞地貌、青年期丹霞地貌、中年期丹霞地貌和老年期丹霞地貌。而泰宁属于青年期丹霞地貌。泰宁被誉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其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的目光。
今天就来看看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模样。
进入景区大门,通往第一个峡谷的是木栈道,也是上上下下,起起落落的,犹如人生。
踏入景区,青翠欲滴的竹林木栈道宁静幽雅,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在山林间蜿蜒起伏。细柄阿丁枫、柳杉等古树参天而立,竹林随风摇曳,将这里装点成一座生机勃勃的植物王国。每一步前行,都能邂逅不同的生命奇迹,呼吸间满是负氧离子的清新,仿佛踏入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悬天峡作为旅程的首站,以震撼之姿惊艳众人。抬头望去,两侧赤红崖壁直插云霄,与天际相接,密密麻麻的洞穴如岁月镌刻的神秘符文,高悬头顶。“悬天”之名,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这片天空仿佛悬于峭壁之上的奇妙景象。赤壁上“千疮百孔”,告诉我们:丹霞地貌是在侏罗纪之后的晚白垩纪时期形成的,距今大约6500万年。漫步其间,潺潺流水声与轻柔风声交织,让人瞬间忘却尘世喧嚣,恍若穿越时空,坠入静谧的仙境。

沿着栈道前行,一只金龟,正贴爬在石壁上头朝着天,“金龟爬壁”栩栩如生,侧看仿若神龟昂首问天,被称之为“金龟问天”,也被称为“问天崖”;一线天、弥勒崖等奇景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






弥勒崖旁边有一条世界最大的瀑布(反义词),手指宽的涓涓细流从山顶流下;一线天、线谷等,堪称奇景。



途中偶遇木刻孩童戴斗笠的造型,其上《斗笠》诗行,为这方山水增添了几分诗意。

而天穹岩堪称峡谷的点睛之笔。在倒悬的红色崖壁顶端,直径约20米的凹岩内,数百个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层层嵌套,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如同一座天然的地下宫殿穹顶,又似繁星点缀的夜空,又如女娲用五彩石补天。这些洞穴的形成,是垂直水流在表面张力与砂砾岩孔隙的共同作用下,历经千百年浸润、冲蚀与风化的杰作,展现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




天穹崖的前方,就是通天峡的介绍文字。

第二道峡谷走的就是阶梯路了,300多级台阶起起落落。
峡谷中有两条梅花桩,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虽难觅空景,却也因游人的欢笑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走过梅花桩步道,能看到一块其貌不扬的崖壁上的砾石大小不均、棱角分明、杂乱无章。砾石的分布规律及基本形态揭示了一个秘密——这片丹霞崖壁的形成也许源于一次山洪暴发,地学专家们将其称为——山前沉积。泰宁是典型的青年期丹霞地貌区,这种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崇安组和沙县组红色粗碎屑岩,岩石中夹杂着大量的大小砾石,随着风雨侵蚀,砾石与山体固连部分的胶质会逐渐流失,砾石松动脱落,就在山崖上形成了一个小洞,这就是丹霞洞穴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的“山崩地裂”景观,绝对能震撼你的心灵。一条线谷、一条狭窄的裂谷深深切入山体,好似要将整座山劈开,又深深地向地底凹陷下去,阴森森黑漆漆像是无底深渊,一座山头由于整体崖壁受90°垂直重力崩塌风化,被劈削得如同人工竖立起来的一座通天巨碑,高耸入云,崖壁平整陡峭,壮观至极又让人心生敬畏。





通天峡内,因块状山体崩塌,岩石堆积谷底,形成云崖岭。云崖岭前,巨崖直立,整个崖壁就像被砂纸打磨过一样,像块高耸的碑石直插天空,所以被称作通天碑。通天碑侧面还有一块巨崖,仰望时如彩霞映照,故称映霞壁。整面崖壁的垂直高度有100米左右,长约500米,平整如墙,被当地人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土墙”。




佛足崖,顾名思义就像如来佛的6个脚趾,崖壁上巨大的脚印,犹如如来佛祖的大脚踩在赤石壁上,只要一跺脚,立刻山崩地裂。


祈福崖,整块崖壁下面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有许多竹片,供游人许愿祷告。


最神奇的要数倚天峡的“时空隧道”,这是第三道峡谷。清幽沉寂,泉流不息,能同时看到和触摸到两个相隔遥远年代的地质岩层,左手边是距今约4亿年的变质岩,右手边却是距今8000万年形成的丹霞地貌地层,一水之隔,近在咫尺,两种岩石的形成年代竟相差3亿多年。指尖触碰岩壁的瞬间,仿佛握住了地球跳动的脉搏,恍惚间不知今夕何世。




大峡谷两旁危崖突兀,壁立千仞,难得见到阳光,幽深得近似于封闭状态,走入峡谷中顿生隔世之感,恍若世外桃源。
走进石塘寨,经过三线瀑,然后又经过三叠瀑,流水飞泻而下,为峡谷增添了灵动与生机。这一段是寨下大峡谷瀑布集中的地方,我最喜欢水,忍不住拍了很多照片。










到了三线瀑,有两个选择,一是花60元坐滑道车滑下去,二是继续徒步往出口方向走,我害怕那些剧烈的运动,毅然踏上徒步之路,也因此邂逅了滑道车无法触及的美景——
攀龙附凤的古树;承载历史的金龟寺,看样子是新建的,但是有块碑上写“金龟寺”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因一个典故“金龟狄古寺,金抗现如来”建于金笔背上而得名;野生草莓;形态各异的百态岩,走出清凉的瀑布群,近观远眺,丹崖壁上满目皆洞,洞穴深浅不一,形态及大小不同,故称之为“百态岩”。百态园蕴藏着许多远古时期地质变化的信息,地球成长变化的秘密,是研究丹霞洞穴成因的理想场所。
还有散落各处的珍贵地质标本。













最终抵达寨下村,这座仅有30多户杨姓人家的客家村落,相传是杨家将杨七郎的后裔聚居地。村子依“S”形石塘溪而建,宛如世外桃源,为这场地质探秘之旅画上了温情的句点。


寨下大峡谷,景色各异、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像一颗颗镶嵌在峡谷环状项链上璀璨夺目的宝石。她的美丽就如《水经注》所说:“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她美在峡谷深切,美在谜团重重,美在堰塞湖泊,美在溪潭瀑流,美在洁净清新。
寨下大峡谷的三段峡谷生动地演绎了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为主的三种地质现象,有三个成语可以形象地概括这三种地质现象,即“水滴石穿”“山崩地裂”“沧海桑田”。
寨下大峡谷的美,是“邃岸天高,空谷幽深”的静谧,是“水滴石穿”“山崩地裂”“沧海桑田”的震撼,更是“竹影婆娑,清泉叮咚”的灵动。它以三段峡谷生动演绎地质变迁的壮丽史诗,用丹霞奇观诉说着地球的古老故事。正如景区提示栏所言,“在这里,您可以静静地聆听古河流惊涛拍岸而悄然逝去的脚步” 。感觉泰宁古城不愧为状元之城,宣传文字如此灵动。确实,在这里,我们聆听到的每一声大自然的声音都是亿万年前的回响。我们与崖壁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亿万年的邂逅,都仿佛是穿越时空,与亿年前的世界相遇,直让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俗人加一句:山水皆美,尽在泰宁。又有人云,黄山归来不看山,寨下归来不看谷。这场极致的视觉盛宴也着实考验脚力,所以我要说:寨下大峡谷,不敢再来第二次,太费脚力了!
(3100 图72 2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