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10人被捕后,李嘉诚的黑心藏不住了!
李砍柴

如果要选一位将房地产“玩出花”的商人,李嘉诚必定榜上有名。

这位96岁的商业传奇,从香港塑胶厂起家,到成为全球房地产投资的风向标,他的每一步操作都充满争议,却又总能赚得盆满钵满。

最近长和旗下的香港楼盘爆雷,一次抓走了10人,再次引发了关于李嘉诚操控楼市的热议。

最近,北京一个名叫“御翠园”的楼盘,因为七折甩卖登上热搜。

“御翠园”的发展历程,恰好揭示了李嘉诚最经典的房产赚钱套路:低价拿地、捂盘惜售、高位抛售,哪怕打折也能爆赚几十倍。

李嘉诚最擅长的策略之一,就是“囤地”。

2001年,他以7亿元拿下北京东四环姚家园地块,楼面价仅1750元/平方米。

这块地一囤就是23年,直到2024年才以“御翠园”的名义开盘,售价高达7万-10万元/平方米,即便打了七折,利润仍超过40倍。

李嘉诚的这套策略遍地开花。

在成都,和记黄埔2004年以21.35亿元购入成都南城都会商住用地,楼面价1030元/平方米,在当时曾被誉为李嘉诚在成都的“1号作品”。

拿地两年后,和记黄埔把南城都汇886亩地抵押给了四大行,到手26.21亿抵押贷款。

先买地,再抵押贷款,钱到手再分期开发,套路是玩儿得明明白白。

项目规划分8期开发,拖了十几年才陆续销售。

到2020年出售剩余房源时,售价已飙升至2万元以上。

李嘉诚“捂地”16年,到2020年还有6000多套房源。

2020年7月23日,长和实业以78.47亿作价转让南城都汇项目,并且在公告发布第二天,内部通知“7日之内全部撤离成都”。

南城都汇,成都陆家嘴,截至转让,还有6000多套房源没卖。

最终,李嘉诚转让套现35亿元,潇洒离场。

为什么能捂地这么久? 核心在于“钻政策空子”。

早年内地土地开发法规不完善,加上港商身份带来的政策优惠,李嘉诚总能以“分期开发”的名义规避土地收回风险。

例如,每年只开发一小部分,剩下的地块挖个基坑应付检查,实际长期闲置。

这种“龟速开发”模式,让他完美吃到土地升值的红利。

2024年,北京御翠园突然以7.6折甩卖,均价降至7万元/平方米,比周边二手房还低。

表面看是“割肉”,实则仍是暴利:即便降价,售价仍是当年拿地成本的40倍。

这种“打折抛售”的背后,藏着两重算计。

第一,试探市场,快速回笼资金。

中介透露,御翠园曾以9万元/平方米试水,发现无人问津后,逐步降价至7.6万元,最终引发抢购潮。

低价策略既清空库存,又为后续高价房源蓄客,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转移风险,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有句名言:“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当其他房企因高负债陷入危机时,他选择降价套现,将资金转向更安全的领域,比如医疗、科技和海外基建。

这种策略在多地复制。

2023年,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写字楼以60亿元出售,尽管被批“变相囤地”,但地块价值已从2006年的17.4亿元翻了近4倍。

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更是典型,90年代拿地后拖了20多年开发,最终高价抛售,利润惊人。

李嘉诚的囤地策略能成功,离不开对政策的精准规避。

早年他利用国内土地法规的漏洞,例如通过“分期开发”拖延时间,或利用自有资金拿地,避免因依赖银行贷款而被迫快速开发。

但这一套路近年来遭遇反噬。

2024年,成都地方政府公开将长实集团列入融资黑名单,禁止金融机构向其提供贷款,成为全国首个对李嘉诚“摊牌”的城市。

北京、上海等地也加强了对囤地的监管,要求开发商限期开发,否则收回土地。

即便如此,李嘉诚早已通过长期囤地赚足差价,留下的争议只能由市场和购房者消化。

与其他房企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不同,李嘉诚几乎不用银行贷款拿地。

2022年,长实集团总资产超5000亿元,负债率仅24%,而恒大、碧桂园等房企负债率普遍超过90%。

低负债让他无需急于回款,可以耐心等待土地升值,甚至在经济下行时逆势抄底。

这种“保守”策略早年曾被嘲笑。

1950年代,香港流行霍英东发明的“炒楼花”,快速回笼资金,但李嘉诚坚持只租不售,靠长期收租积累现金流。

结果证明,当其他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破产时,他的楼盘却成了“摇钱树”。

1970年代他在香港湾仔囤积的写字楼,租金收入累计超过百亿港元,而同期炒楼花的开发商多数昙花一现。

李嘉诚的房产策略,本质上是对“土地金融化”的极致利用。

他低价囤地、高价抛售,甚至被媒体称为“囤地之王”。

这种暴利模式,导致了两个恶果。

一是推高房价,捂盘惜售人为制造稀缺。

二是损害购房者利益

例如北京御翠园业主因项目拖延多年无法收房,最终只能接受补偿方案。

从商业角度看,他的成功无法否认。

长江系开发的住宅引入“公摊面积”和“发水楼”(虚报面积)模式,虽不是李氏首创,但通过规模化应用影响行业生态,被批损害购房者权益。

当内地房企沉迷于高周转、高负债时,李嘉诚用低杠杆和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甚至在行业寒冬中逆势套现。

或许他真正的经商秘诀就是:放弃所有的家国道义。#头条深一度#

—END—

参考资料

1. 雪球:《你也可以成为李嘉诚》

2. 华立社:《时隔不到一年降价百万,李嘉诚七折抛售旗下北京楼盘》

3. 科普粉丝网:《开发商到底多能“囤地”?李嘉诚被列入黑名单,别买房买个“坑”》

4. 新浪财经:《23年“捂地”一朝疯抢,李嘉诚76折卖北京御翠园》

5. 东方财富网:《不到一年降价百万!李嘉诚七折抛售旗下北京楼盘》

6. 雪球:《港资房企的“大陆生意”》

7. 凤凰网房产:《长实:开荒地应予一定优惠才有吸引力 北都片区可重推勾地 规划清晰增投资信心》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