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早梅雨,旱断河,晚梅雨,凉飕飕”!今年啥时候入梅?早还是晚
小朋美食

老话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至梅雨季,这样的场景便会在江南等地悄然上演。梅雨季,因其恰逢梅子成熟,又多连绵阴雨而得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而民间“早梅雨,旱断河,晚梅雨,凉飕飕”的谚语,更是蕴含着古人对梅雨天气与后续气候关联的深刻洞察。那么,今年究竟何时入梅?是早是晚呢?

按照传统的“芒种逢丙入梅,小暑逢未出梅”的说法,2025年芒种是6月5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是6月6日(丙午日) ,所以今年入梅时间为6月6日,相较于近十年平均入梅时间(6月10日左右),今年属于较早入梅,堪称11年以来最早入梅的年份。


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预计6月中旬陆续入梅,浙江甚至可能更早,6月9日左右就入梅。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是7月13日(癸未日),因此7月13日出梅,今年梅雨期共38天,较常年延长约9天 。

所谓早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指,“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出现机会大致十年一遇。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开始早、结束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甚至长达两个月;



另一种则开始早、结束也早,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便进入盛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伏旱。而晚梅雨则指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但降雨量有时相当集中。

“早梅雨,旱断河”,从科学角度来看,早入梅意味着,暖湿气流过早活跃,冷暖空气交锋的雨带,在长江流域停留时间提前。


但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副热带高压北抬,雨带快速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盛夏时易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从而出现干旱,导致河流干涸。



例如2005年,当年入梅时间偏早,随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伏旱天气,许多河流干涸见底,给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晚梅雨,凉飕飕”,晚入梅时,节气已较晚,暖湿空气势力强,与冷空气交汇易产生雷雨阵雨。但由于入梅晚,雨期短,待出梅后很快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再加上前期降雨带来的降温效果,使得天气较为凉爽。


像2013年,入梅时间偏晚,出梅后不久,天气就迅速转凉,人们早早地穿上了长袖衣物。


今年入梅偏早,需警惕旱情的发生。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农户们要提前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灌溉准备,确保农作物,在可能出现的干旱天气中,有充足的水源。


城市居民则要注意节约用水,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同时,早梅雨时期气温较低,大家要适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


此外,梅雨季湿度大,东西容易发霉,记得做好防潮工作,可使用干燥剂、除湿机等保持室内干燥。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