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20年8月28日首期“樱花皮肤健康论坛”举办至今,已开展活动75期。据论坛发起人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介绍,论坛每期邀请2位主讲嘉宾、4位讨论嘉宾与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本期整理第五季第二期(总第70期)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论坛发起人:崔勇教授
薛珂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中最常见的亚型,占CU患者的80%左右。其主要表现为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的风团、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病程超过6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CSU的患病率约为0.5%-1%,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亚洲人群(尤其中国)患病率高于欧美地区。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睡眠质量、社交与心理状态。
目前,抗组胺药为CSU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常规剂量下完全缓解率仅约50%。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虽对部分难治性患者有效,但是费用高,且存在感染及肿瘤等风险,临床推广受限。因此,优化传统抗组胺药剂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枸地氯雷他定是地氯雷他定结构改良型,溶解度提升5000倍,活性强、起效快,且副作用小。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分组设计,探究不同剂量的枸地氯雷他定治疗难治性CSU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患者先接受一周导入期治疗,服用常规剂量枸地氯雷他定8.8mg/日,之后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单倍(8.8mg)、双倍(17.6mg)及四倍剂量(35.2mg)治疗共两周。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呈明显的药物剂量依赖性。治疗一周时,各组UAS7评分(评估荨麻疹活动程度,包括瘙痒和风团数量)与ISS7评分(评估瘙痒程度)已有差异;两周时,四倍剂量组总体有效率达76%,较单倍剂量组提升约30%,且四倍剂量组的ISS7改善率为75%,单倍剂量组仅为37%。安全性方面,各剂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无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提高剂量不会明显增加安全风险。
国际临床经验与前景展望
本项国内临床研究结果与多项国际研究结论一致。欧洲研究显示,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剂量提高至4倍后,约75%的患者显著缓解且不良事件风险未见增加。日本研究采用非索非那定240mg/天剂量治疗难治性CSU,同样获得显著改善,且未明显增加嗜睡或疲劳等副作用。泰国和德国的研究亦证实比拉斯汀、地氯雷他定等药物在增倍剂量下可显著改善UAS7评分等疗效指标,并保持良好安全性。
总之,高剂量枸地氯雷他定较常规剂量临床缓解率更高,且不良反应低,为难治性CSU提供了低成本、高依从性的治疗新方案。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推动形成中国人群CSU治疗的标准化、高阶管理策略。
李捷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
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核心药物,通过拮抗组胺H1受体阻断炎症反应。在慢性荨麻疹中,第二代抗组胺药因低中枢镇静性被列为一线治疗选择。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深入,其作用机制与应用策略不断演化,逐步实现精准与多元化治疗。
研究表明氯雷他定可通过抑制NF-κB和AP-1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效应,调节肥大细胞活化的相关蛋白。卢帕他定除抗组胺外,还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双重抗炎机制。西替利嗪通过抑制MIF和IL-8,在免疫性炎症疾病和肿瘤治疗中展现潜力。
不同第二代抗组胺药总体疗效相近,但个体差异显著。部分研究显示比拉斯汀或卢帕他定在特定剂量下优于其他药物,且二代药物如比拉斯汀嗜睡发生率较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强调疗效与个体特征密切相关,呼吁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药而非追求“最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抗组胺药的响应普遍优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而皮肤划痕症和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较胆碱性荨麻疹和少汗伴刺痛感患者响应更好。标准剂量治疗,不同亚型之间疗效差异显著,但在加倍剂量后,差异有所减小,提示剂量调整可能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策略。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ORAI1、HRH1、C5AR1等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药物疗效,以及嗜睡等相关副反应,因此基因检测有望为抗组胺药的个体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定量评分如UAS7评分、实验室指标如CRP、D-二聚体等,也在治疗应答预测中显示出潜力,推动了慢性荨麻疹向精准医疗方向发展。
儿童应首选第二代非镇静类药物,从而避免中枢副作用。一代药物因镇静性强而不推荐使用。孕期用药需权衡风险与获益,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在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谨慎使用。
治疗策略方面,“加倍剂量”与“联合用药”的选择亦有争论。研究显示,加倍剂量虽能提升疗效,但嗜睡等副作用可能增加。联合用药可拓展疗效范围,但药物相互作用复杂,需谨慎评估。最终应根据患者实际反应、基础疾病和生活需求,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方案。
此外,哌嗪类等抗组胺药可诱发矛盾性荨麻疹,机制可能与补体激活或脂质代谢异常有关。此时皮试多为阴性,诊断该类型时需明确用药史和发作时序。
总体而言,抗组胺药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已由单一对症治疗向多机制、个体化和精准化转变。未来,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临床特征等因素,将有望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实现安全高效的管理目标。
抗组胺药剂量加倍的探索与展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顾恒
抗组胺药加量在荨麻疹治疗中虽历经长期探索但国内推广受限,主要因医疗条件的差异及超说明书用药的顾虑,致其应用不广。加量与联合使用存在争议,需更多大样本临床试验验证疗效与安全性,尤其在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应用,从而用科学依据推动医保政策合理制定与调整。未来应借循证医学数据推动治疗策略更新与医保优化,为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提供临床指导。
荨麻疹治疗策略优化与循证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 陶娟
当前荨麻疹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其安全性和应用历史良好。虽指南支持常规剂量无效时加量至四倍,但超说明书使用的顾虑使加量受限。专家认可加量疗效,更倾向用不同结构抗组胺药联合来降低风险和增强疗效。通常,难治性患者联合治疗无效后可考虑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但需严格控制适应证。因此,医生应重视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保障治疗安全性和依从性。未来需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为个体化治疗及医保政策优化提供循证依据。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剂量加倍的安全性及个体化治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李珊山
多国指南建议在抗组胺药疗效不足时加倍剂量,且部分研究结果支持加倍剂量疗效优于常规剂量,但高质量临床证据仍有限。研究表明,加倍剂量在显著提升的疗效同时,副作用未明显增加。嗜睡作为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另外还需关注QT间期延长等心脏毒性及药物代谢问题此外,抗组胺药具有一定抗炎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治疗潜力。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未来应加强对生物标志物、药物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临床实践中的用药考量与新药物的潜在优势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刘丽娟
随着群众生活方式变化及精神压力增加,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患者虽病情轻,但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导致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抗组胺药多倍剂量使用在临床中仍较为谨慎,因存在超说明书使用风险,且易引发嗜睡等不良反应,尤其在西替利嗪等药物中较明显。枸地氯雷他定作为新型药物,起效快、嗜睡作用轻、疗效较好,或可作为高倍剂量使用的推荐选择。通过进一步收集真实世界使用数据,有望优化治疗方案。
内容整理:王子仪
责任编辑:殷聪颖
内容审核:崔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