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舅舅明明吃药很准时,怎么还是越来越虚?”提问的人是个出租车司机,四十岁上下,语气里是藏不住的疑惑。他说他舅舅五年前查出HIV感染后就开始服药,定期回医院复查,医生也说控制得不错。
可就在去年,体重突然降了十多斤,整天没劲,几个月后住进医院,最后是全身器官衰竭走的。他不明白,既然已经有药了,怎么人还会走得那么快?
这问题其实藏着很多人没说出口的困惑。现代医学已经能通过抗病毒药物有效延缓病程,让HIV阳性者长期生存,很多人以为这病已经“变成了慢病”,甚至有些媒体宣传“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但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人不是靠病毒本身死的,真正致命的是当免疫系统彻底塌陷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不是单一打击,而是系统性的崩塌。很多人熬到最后,身体却一环接一环地出问题,最常见的终点,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免疫系统的问题,怎么最后会变成多器官衰竭?这正是误解所在。免疫系统不是孤立的,它和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肝肾代谢功能高度相关。
HIV攻击的是CD4+T细胞,这类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像总指挥,它一旦长期缺位,整个免疫网络就乱了,身体对细菌、病毒、真菌都变得毫无防御能力,连平时没事的微生物也能大规模繁殖。
感染扩散到血液后,诱发败血症,进一步损伤肝肾肺等关键器官。
病人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症,等到多个系统都不再维持最低运转,人就慢慢脱离了生理功能的支撑,任何药物也没法再救得回来。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另一个常见的致命并发,它跟HIV之间关系紧密,却常被忽略。大多数人以为艾滋病是免疫低下,不容易得肿瘤,但真实情况恰好相反。
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反而让某些恶性细胞获得生存空间。非霍奇金淋巴瘤在HIV感染者中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特别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问题在于,这些癌症进展非常快,起病时症状模糊不清,有的表现为反复发热、乏力、体重下降,有的则是一夜之间肿块长大。
不少人直到住院后才查出是恶性淋巴瘤,那个时候肿瘤已经侵犯骨髓或中枢系统,即便立刻化疗,也未必能阻住病程。
关键是,这种肿瘤的治疗依赖免疫功能,而艾滋病患者最缺的正是免疫反应,治疗毒副作用极强,很多人扛不过几轮,就因为骨髓抑制或感染而中止疗程。
结核病在这群人中也极其常见,而且危险性比普通人要高得多。因为HIV感染会导致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正是对抗结核杆菌的核心防线。
普通人感染结核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症状相对典型,但艾滋病患者往往没有这些表现,甚至肺部X光都看不到明显病灶,只表现为消瘦、低烧、盗汗。
更麻烦的是,结核在他们体内容易变成播散性结核,侵犯脑膜、骨髓、肝脾,治疗周期长、药物依赖度高,联合治疗中如果药物之间产生交叉作用,还容易引发肝损伤、肾功能恶化。
这些交叉副作用对身体负担极大,有些人不是死在结核本身,而是死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肝衰或药物性中毒。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药,HIV就能“像高血压一样控制住”,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区。抗病毒治疗虽然能控制病毒复制,让病毒载量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但它不等于免疫系统重建。
特别是在起初治疗延迟,CD4细胞已经下降很久的情况下,即使病毒被压住,免疫系统也难以完全恢复。免疫系统不像电池充电,它是结构性的组织网络,一旦结构瓦解,有些功能根本无法恢复原样。
这也是为啥有些人明明控制住病毒,体重却越来越轻、感染反复、功能下降,这些不是“药效不够”,而是身体自身的战斗力已经耗光了。
很多人在知道自己感染后,长期陷入焦虑、孤立、压抑的情绪,这种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反馈到免疫系统,进一步削弱抵抗力。
长期情绪压抑会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导致免疫调节能力下降。这种间接路径让病程变得更复杂。
病不是一天形成的,心理的长期扭曲,有时候比病毒更快地瓦解一个人的生命力。而绝大多数治疗体系没办法也不愿意去关注这个维度,很多病人表面在吃药,内里却在崩溃。
更讽刺的是,病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过程的折磨。免疫崩溃带来的不是立刻死去,而是反复感染、频繁入院、器官功能一点点下降、食欲变差、行动缓慢、意识混乱,生活质量极差,直至最后躺在ICU靠机器维持呼吸。
这一阶段,有些人还在挣扎,有些人已经放弃,而家属也往往被拖得筋疲力尽。生命的结束,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系列能力的丧失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崩解。
所以大部分病人不是死在病毒的攻击力上,而是死在身体没有余力维系日常功能的时候。病毒只是引子,真正决定结局的,是免疫系统被摧毁后的连锁反应。
有些人走得快,是因为起初没能及时开始治疗;有些人走得慢,是因为治疗过程始终跟不上并发症的节奏。但不管哪种,都说明一个事实:控制住病毒,只是第一步,重建身体的系统功能,才是真正艰难而漫长的修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艾滋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徐丹,张江辉,杜晓丹,等.艾滋病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