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网游”游戏账号往往需要实名制认证,有些犯罪分子却在实名制中嗅到了商机。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全市首例程序化批量实名注册游戏账号案,并依法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决。
案情回顾
2023年11月,小王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则游戏的推广,出于好奇便通过手机自带的应用市场下载该游戏,并用身份证和手机号进行了实名认证。

图片源自网络
进入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后,小王发现不充值难以“过关”,就在一家网店购买了6个游戏账号,这些账号每个自带45次抽奖机会,有机会抽到高级别游戏道具和角色。小王依次登录6个账号进行抽奖,其中只有1个账号抽到了高级别道具,而这一账号此前已经过他人的实名制认证。
与此同时,2024年1月,该游戏的研发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称其游戏账号实名认证率大幅度下降。游戏公司经调查发现,大量已注册游戏账号域名频繁出现,怀疑有人绕开公司单一IP注册限制,批量化注册账号,遂向公安机关报案。2024年6月19日、7月4日,被告人马某、刘某某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那么,网上出售的这些实名制游戏账号是怎么来的呢?经查,被告人马某利用自学的编程知识编写了一款软件,绕过某游戏平台设置的滑块验证、手机验证码等单IP操作频次限制,自动化批量注册游戏账号,同时非法使用其从网络上下载、与他人交换等方式获得的大量公民信息,对上述游戏账号进行批量实名认证,共获得游戏账号、密码11万余组,对应的公民个人信息达6万余条。2023年10月,马某将上述已实名的游戏账号、密码,连同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公民个人信息全部提供给被告人刘某某。刘某某明知上述账号系犯罪所得,仍对外出售,获利共计20余万元,马某从中获利10万余元。
2024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认为应当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马某的刑事责任;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刘某某的刑事责任。同时请求判令两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人民法院裁判
静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马某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告人刘某某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代为销售,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告人马某、刘某某分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两名被告人在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均依法应当实行数罪并罚。被告人马某、刘某某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认罚,有退赔情节,均依法可以从轻处罚且从宽处理。
综上,被告人马某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八万元
。被告人刘某某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八万元。
就民事责任层面,静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马某、刘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损害了不特定社会公众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据此,判令马某、刘某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永久删除非法获取及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于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一审判决后,被告人马某、刘某某均未上诉,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祁婷婷
静安区人民法院
刑事审判庭法官
实名制“网游”账号一方面可以准确识别并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防止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从而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便于运营商更好地管理游戏账号,对于维护游戏环境、保障交易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本案中,被告人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批量注册游戏账号,严重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破坏了网络实名制秩序。
一、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
个人信息是公民的“数字身份”,包括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通信通讯方式、住址、账号密码等等。任何非法获取、交易或者滥用的行为均属违法,情节严重的将面临刑事处罚。
本案中,被告人通过黑产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高达6万余条,并用于批量注册实名制游戏账号牟利,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除了接受刑罚外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严防“实名制”沦为“假名制”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除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或采取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储存、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此类犯罪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本案中被告人利用技术手段,突破游戏公司实名认证系统,导致“实名制”沦为“假名制”,既为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监管提供漏洞,又威胁游戏账号交易安全,扰乱网络生态,人民法院将依法严厉打击此类犯罪。
三、共同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图片源自网络
公民在上网时,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
同时,网购平台应强化对“账号代注册”“游戏代练”等商家的动态监测,清理违法交易信息,切断黑产链条。
游戏公司应升级实名认证技术,完善异常注册预警机制,共守实名制“安全防线”,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法条链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
来源:上海高院
编辑:Shar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