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城池史——辽宁 辽阳篇
吴钩斩月

“东逾鸭绿而控朝鲜,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连青冀,北越辽河而亘沙漠”

清代辽阳镇全图

战国燕昭王时,燕将秦开袭破东胡,拓疆千里。始置辽东郡,郡治襄平县。战国末,燕太子丹谋划荆轲刺秦王,引来秦军攻燕。太子丹与燕王喜同逃辽东襄平,太子丹藏匿于衍水(太子河),最终被燕王喜抓获斩杀。

“辽阳州印”,满汉文合璧,铜质直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礼部造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使用的辽阳周边地形图

秦灭燕后,仍置辽东郡襄平县。汉代因之。

1927年辽阳县城全图

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趁机割据自立,自封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以襄平县为平州和辽东郡治所。平州下辖辽东、中辽、辽西三郡。

1939年辽阳市街全图

曹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军征辽东,围困襄平城月余而破。曹魏于襄平设东夷校尉,其后废公孙氏所设平州,并于幽州。

金代东京道辽阳府城范围(城之东段及东北角因河流改道在后世缩建)

西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复置平州,设平州刺史兼东夷校尉,治襄平。因其地在小辽水(浑河)北,自西晋起,渐有“辽阳”之称。

明清辽阳城及东京城范围示意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高句丽在襄平城东六十里处筑白岩城(即燕州城,唐代以其置岩州)。次年高句丽占领辽东重镇襄平。改襄平县为辽东城。

丰乐门远景(大南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句丽破白岩城(即燕州城)、辽东城。改辽东城设辽城州(亦称辽州),属安东都护府。上元三年(676年),安东都护府由平壤县迁至辽阳。不过仅一年即复迁于新城(即抚顺高尔山山城)。

文昌门(小南门),城头的城楼已经塌毁

辽神册三年(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次年修葺辽阳故城,以汉、渤海之民居之,设东平郡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称辽阳为铁凤城。

拱极门(北门)

辽天显元年(926年),辽灭渤海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于渤海故地。天显三年(928年),升东平郡为南京,迁东丹国首都于此,改称天福城,城周三十里,分设八门。

普安门(小东门)

会同元年(938年),改南京为东京,设东京道,置辽阳府,“辖州府军城八十七,同县九。”

绥远门(大东门)

金承辽制。元初因远征日本的战略需要,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改原金代东京路为辽阳路总管府。

顺安门(西门,亦名肃清门)

明初废辽阳省及辽阳路。因当时北方与北元战事未了,乃于洪武四年(1371年),设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次年朝廷命修城,遂在元代辽阳故城(该城毁于明军攻势)的基础上兴工修筑砖城,城周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开始六座城门:南门安定、泰和;东门平夷、广顺;西门肃清、北门镇远。

辽阳城墙,远处为魁星楼

洪武六年,战局稳定,复设辽阳府、辽阳县。又设定辽左、右两卫驻防城内。

辽阳城角的魁星楼

洪武八年,改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掌握东北军事大权。洪武十年,又废辽阳府、辽阳县。洪武十二年,为安置归顺明朝的少数民族,又开拓筑北城(土城)供其居住。

辽阳城墙上的马道

永乐十四年(1416年),指挥使王真以砖石包砌北城。开三座城门:东门永智、西门武靖、北门无敌。

辽阳城下

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决议迁都至此。但由于辽阳城年久失修,又遭逢大战,颓废不堪。故而改于太子河东岸重新筑城,即东京城。城周六里许,四面八门,分别为:内治、抚近、怀远、外攘、德盛、天佑、福盛、地载。

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挖开辽阳城墙已方便通行军械,由挖开的断面可以完整看清城墙内部的层层夯土

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县。但不久即废辽阳府并入奉天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

1948年2月,解放军攻克辽阳,把胜利的旗帜插在辽阳的东门上,此时的城墙已几乎全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辽阳城,仅维修南城,北城遭废弃。改六座城门名为南门文昌、丰乐;西门顺安;北门拱极;东门绥远、普安(俗称高丽门)。

解放后辽阳城外围的城砖基本无存,仅余夯土城垣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两军在辽阳境内交战,沙俄为防备车辆通行,强行拆毁辽阳部分城墙。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