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赵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任命郝建秀为纺织工业部部长。时年46岁的郝建秀,成为正省部级干部了。在她任命为部长的第二天,便出席了妇联举行的纪念“三八”节的电影招待会。
郝建秀面对记者的提问,她面带笑容地摆摆手说:“哎呀,我有啥可报道的。那么多为国牺牲的英烈,建国后为人民熬白了头的同志,应该写他们。”
当记者让她说几句时,郝建秀指着康克清等老大姐说:“写她们吧,我没啥好写的。”

对于家长里短的话她不肯多说,但对如何当好部长?她很认真地回答:“还要靠以前的‘老四条’。一靠党的领导;二靠老同志的传帮带;三靠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和支持;四靠自己刻苦钻研。”
郝建秀是个很聪明的人,在人生的各个职位上,总能快速地找准切入点。关于郝建秀的经历,可以用“传奇”来形容。
郝建秀9岁进纱厂做工,14岁到青岛国棉六厂当工人。16岁因创造的“郝建秀工作法”,而获得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这年,郝建秀以劳模的身份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宴会。在宴会上,郝建秀主动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接过她递来的酒杯一饮而尽,并拉着她的手,鼓励道:“好好学习,和大家一块干!”
郝建秀当时的感受是:“听到毛主席这句话,一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

因为毛主席的“好好学习”,17岁的郝建秀被组织送到山东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她又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再后来,她又到华东纺织工学院深造。
在那个年代,有不少和郝建秀劳模,后来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但是在后续的新形势下,陆续退出了相关岗位。而郝建秀则继续晋升,是鲜有的不降职的领导干部。个人意见看,与这段时期的疯狂补习,有着莫大的关系。
1962年,27岁的郝建秀大学毕业了。党组织询问她工作志愿时,郝建秀干脆地回答:“一切听从党的分配。”就这样,郝建秀回到了青岛国棉六厂,担任技术员。
对郝建秀来说,有种“回娘家”的亲切感。她发现厂里以前的好姐妹们,不少都被分配出去当干部了。一些新来的同事,虽不认识,但她们干起活来丝毫不逊色。
郝建秀看到她的工作法几年里又有了新的发展,非常高兴。3年后,时年30岁的郝建秀调任为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郝建秀没有在“工作法”上吃老本,而是继续改进工艺规程。

以前,纺织工业都是用粮食来做浆料,郝建秀感到可惜,便和同事们研究,最后试制成海藻浆料,光这一改动,就为工厂一年节约10万斤粮食。
从1965年至1977年,郝建秀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诸如,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等。在那个动荡年代,郝建秀始终坚信,几亿人民要穿衣,必须多纺纱、多织布。她一定要埋头苦干,坚守生产岗位。
九大召开时,郝建秀的处境越来越难了。周总理在大会上未见到郝建秀到会后,便询问其他代表:“郝建秀同志怎么没来开会?她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好同志。”
当代表们把周总理对她的问候告诉她后,郝建秀感动得直落泪。她马上提笔给周总理写信:“坚决不离开生产岗位,请总理不要为我担心。”
1976年10月后不久,郝建秀当选为山东省委常委。1978年,郝建秀平调到国家纺织工业部担任副部长。绕了一大圈,郝建秀又回归老本行了。她担心自己已经离开纺织行业多年,技术跟不上。
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郝建秀毅然接过重担。她知道用“老四条”的办法,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动。
郝建秀办公有个特点,那就是极少在办公室。她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深入基层,直接和工人们对话。1978年,郝建秀带领工作组在上海纺织局蹲点,重点放在被王洪文破坏深重的上海十七厂。在郝建秀的整顿下,十七厂很快走上了生产正轨。

1981年,郝建秀由副转正。尽管已经是一部之长了,但她的生活却朴实得很。她居住在普通居民楼里的一个单元房里,上下班坐的是公交车,人多的时候,她也要站着。
别人都夸她是“平民部长”,对于这个称谓,郝建秀很认可,她表示:“我本就是个普通的女工嘛!”在郝建秀的意识里,不论当多大的官,都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脱离群众。
1987年,郝建秀又晋升了,她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属正部级。
2003年,郝建秀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8年,郝建秀退休,享受副国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