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旅游业繁荣暴露基础设施短板,泉州城建实已落后福州近二十年
都教授说房

最近泉州市发布了一份《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工作要点(2025—2028年)》,一共38条,并进行了重点宣传。我看了一下,与以往相比,这次干货不少,比如降低公租房、保租房申请门槛,重点保障新市民、青年人;发展重点产业链,培育“链主企业”;加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改造,每年新改建雨水管网60公里,开展污水管网改造更新等等。

不管执行效果如何,通过这份文件,我们看到泉州总算意识到自身城市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很多举措我看着极其眼熟,因为都是“福州经验”,过去这些年福州城市能够快速发展,远远走在全省前头,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能走对路。其实很多经验都是从福州推广开来,诸如安商房和各类保障房,政务中心一窗办事等等,只不过看各地自己作何选择,学习“福州经验”还是“厦门经验”?

疫情结束以后旅游业得到恢复且更加繁荣,福厦泉的市民也来来往往相互旅游,都把各个城市的样貌看在眼里,何况福州一直有省内最多的高校,最多的大医院,每年都有大批闽南百姓来福州求学就医,他们也是亲眼看着本省省会一步步蜕变,渐渐恢复元气。

把时针拨回本世纪初,在福州大学城刚开工之时,不少闽南学生来到福州一顿嫌弃,这里破那里旧,出了宿舍区处处是工地。的确那时福州对比泉州没有明显优势,而厦门城市面貌遥遥领先,也正是城建上的先发优势,使厦门成为当时福建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

不过,即便本世纪头十年是福州最落魄的十年,福州也没有就此躺平。在这十年里福州开始修炼“内功”,推进内河整治、电缆下地、开工地铁、建设环路等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建设水平取决于一个个细节,而不在于盖了多高的楼。

至今我们看到福州地下有五条地铁,地上四环在建,滨海新城框架拉开,水清河净道路宽畅,曾经被诟病的内涝问题基本解决。反观泉州,我们先不说地铁,也不问城市一环建好了没?就看看最起码的城区雨污分流,居然到了这个年代都没搞清楚?2023年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全国通报,到现在总算行动起来改造管网。

多年来我们只见泉州的有钱人源源不断给厦门“输血”,自己城市修条路都费劲,建座桥都要一拖好多年。很多人利用长假福州、泉州一路游玩,肉眼可见强烈反差,三坊七巷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而泉州古城里随处可见电线飞架,就连西街那么狭窄的道路上还立着大量电线杆。当初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宁可砍了中山路旁两排树,却从没想过要把电线杆子拔除。

每当聊到这个话题,就有一些很“自信”的网友出来挽尊,说西街这是为了保持原貌,美其名曰“人间烟火气”。那我们就搞不懂了,三坊七巷是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遍地是古厝,到处是文物。西街除了开元寺外有多少是古建筑?那些想怎么盖就怎么盖的自建房全当文物来保留?难道“烟火气”就必须活在过去不思进取?

通过这些城市基础设施上的对比,可以说泉州城建在很多方面已落后福州近二十年。其实很多百姓的心声是不求成为什么大城市,只求先改善一下人居环境。

看到这里,必定有些“网友”忍不住又要狂喷不止,的确真话总是不好听。但有识之士都会明白事实就是事实的基本道理,都很清楚必须亡羊补牢正视差距,一直坐井观天只会沉沦下去。要重拾勤劳肯干讲求实际的正确路径,不要学宇宙岛浮夸自大盲目自信。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