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癌症,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名字,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死在它手上,人们对它的治疗手段也没多少,其中化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了。
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听从医生的建议,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然而,有一位患者却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子。
他拒绝化疗,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抗癌症,五年后他体内的癌细胞竟神奇消失!

他就是凌志军,查出癌症前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患癌后他发挥了自己的写作特长,写下了《重生手记》一书,里面详细记录了,他自己抗癌的全过程。
他的经历,或许会改变你对癌症治疗的认知,也能给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07年,北京的冬天格外的冷,凌志军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整理采访资料,习惯性地揉了揉太阳穴。
因为,最近他时不时就会一阵头痛,看东西也变得有些模糊……

起初,他还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疲劳,便没太在意。
但之后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晕眩,在妻子的催促下,他才去了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拿着报告脸色凝重,根据CT图像显示凌志军的肺部有一个肿瘤。
更糟糕的是脑部也有阴影,可能还发生了转移,听到“肿瘤”这两个字,凌志军有点慌了,连忙追问医生是良性的吗?

可医生摇了摇头,他们初步诊断是肺癌晚期,而且已经扩散到脑部,必须要尽早治疗。
我得了“肺癌晚期”?凌志军整个人都傻掉了,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才问道那个问题:自己还能活多久?
肺癌本身就是最危险的几种癌症,更何况还是晚期呢,如果不治疗,生存期可能只有3到6个月。
医生建议他尽快手术切除脑部肿瘤,然后进行化疗,这样可以提高生存率。
凌志军浑身冰冷的坐在椅子上,就像是在接受审判一般,自己生命就剩下几个月了?

走出医院大门时,北京正下着小雪,凌志军站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觉得,世界变得如此陌生。
他想起自己刚满十岁的儿子,想起相濡以沫的妻子,想起尚未完成的写作计划,这一切都可能很快就要离他而去。
回到家后,凌志军开始疯狂查阅医学资料,他联系了国内几位肿瘤专家,甚至找到了几位存活多年的癌症患者。

最后,他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适合化疗。
尤其是像他这样的晚期患者,化疗的五年生存率并不高,而副作用却可能让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如果化疗不能保证治愈,反而可能加速我的死亡,我为什么要接受?”凌志军在心里问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不进行化疗。
听到他的选择后,妻子哭成了泪人,在她看来丈夫不进行化疗不就是在等死吗?家里又不是没钱去治疗。

面对家人的反对,凌志军耐心解释自己不是放弃治疗,而是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凌志军再次来到医院,向医生说明了自己的决定,医生听完后皱起了眉头,再次告知了他不化疗的风险很高,可凌志军已经下定了决心。
他这次来是希望医生给他提些建议,并想尝试下其他辅助治疗方法,见状医生也没有再劝,尊重患者的决定。
从医院回来后,凌志军开始实施自己的“抗癌计划”,他的这个计划包括三个方面,看完必须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

第一点是吃好喝好睡好,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饮食习惯。
他戒掉了他最爱的红烧肉和甜食,酒也是完全不碰,严格控制住每天油盐的摄入,还经常吃一些抗癌作用的蔬果。
之前的凌志军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通宵工作,这一点是必须要改的,调整后他严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晚上10点前一定上床休息。
为了保证睡眠质量,他睡前两小时不使用电子设备,改为阅读纸质书籍。
第二是积极治疗,虽然凌志军不打算进行化疗,但这不代表他排斥其它治疗方法,只是觉得化疗对身体伤害太大。
相反他积极进行了手术,切除了肺部的肿瘤,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服用了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并开始用中医调理。

最后一点是调节好心理,凌志军不是个悲观的人,在他看来很多癌症患者,都是被自己“吓死”的。
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其实对身体危害很大,凌志军不想整天活在恐惧中。
于是,他重拾起了年轻时的摄影爱好,选择用镜头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在家里搞了几盆绿植陶冶情操。
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让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CT显示肺部肿瘤没有继续增大,脑部的转移灶甚至还略有缩小。
医生看了都惊讶,这也让凌志军有了信心坚持下去。

就这样过了五年,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几个月的凌志军活蹦乱跳。
甚至,在当年的一次全面检查中发现,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
这个结果,让所有曾经质疑他选择的人都哑口无言。
医生握着凌志军的手说这简直是个奇迹,之后凌志军就详细记录了这五年的抗癌经历,希望能给别人一些帮助。
当被问及抗癌秘诀时,凌志军说:“没有什么神奇的药方,我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同时他也强调,自己不是反对化疗,而是反对盲目化疗,每个患者还是应当自身的情况。

从凌志军的故事中不难发现,抗癌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可以合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再困难时也要相信:生命,永远存在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