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探秘东北抗联汤沟和尚帽子密营足迹
鸿雁b

东北抗联(总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它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中国共产党曾由于进行长征而与其失去联系,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独立奋战14年,历尽艰辛,战斗数万次,牵制与消灭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及警察,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东本溪地区也是东北抗联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活跃在本溪老秃顶子,和尚帽子等数百平方公里一带的就是杨靖宇直属领导下的第一路军第一军。

桓仁县老秃顶子和本溪县和尚帽子两座大山,方圆数百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沟壑纵横,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该地区处本溪、桓仁、兴京、宽甸,风城五县交界,日伪统治相对薄弱,有的地方鞭长莫及,该地区曾是辽宁民众自卫军和东北民众自卫军起兵和抗日活动的区域,群众基础较好,普围的抗日热情。因此,这里是建立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活跃在本溪地区的抗联队伍是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约千人左右,活动范围在以长白山向西南延伸的主脊山脉,桓仁老秃顶子至本溪县和尚帽子一带数座千米分水岭大山的两侧地带,主要依大山为依托,开展游击战。

为了能从实地意义上的体会“重走抗联路”的精神,笔者曾在2023年的冬季随我县著名的“军哥户外”团队,顶着大雪,走了一次“和尚帽子”大山的主峰,亲自领略了这里的千沟万壑,虽可以看到万千气象,但同时也感悟到了当年的抗联先烈们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坚持的抗日斗争的艰难困苦。

为了能更接近实地的了解和尚帽子大山,笔者在近日又重走了这里,这次主要是仔细看看大山沟壑的走向,和探寻抗联密营的可能驻地,因为至今也无人知道抗联密营的确切位置,这肯定是一个很艰巨的工作。

因为沟里的路笔者在前年的冬季曾经走过,沟膛中有数公里林场修的专用路,但是最里面的上岭路极其难走,且现在这里已经承包给了个人,不让随便进,故此笔者这次选了比较好走的盘山越岭公路,尽管大门锁着,但是,是“挡君子不挡小人的”,很容易就进去了。

没见过和尚戴帽子,只是见过电视剧中叫“济公”戴过的那种两头尖尖的帽子,可能就像这座山峰似的,所以叫这山为“和尚帽子”山。

视频加载中...

视频;《探秘东北抗联汤沟和尚帽子密营足迹


从汤沟走起,这里距离和尚帽子山顶约20公里,在当年抗联时期,这一带是游击区,是没有公路的。

汤沟小镇

“笔架山”

杨靖宇纪念馆

抗联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

绿石谷景区

估计这条沟就是大青沟了

“大青沟战场遗址”

碑后铭文记录着当年的这场战斗过程;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二日,日寇数路围剿和尚帽子根据地。抗联一师于大青沟伏击其一路。日寇十余被击毙,俘伪军三十余。一师安全撤离。刻碑留念

“宋家街”只是个老地名了,这个村庄已经不存在了,这里是岭下公路的尽头,再走就开始上岭了。

从这就开始进沟里了,现在听说是林场承包给个人了,不让外人进,我来过两次了,这里看大门的年轻人态度非常的不友好,不等说两句话就有推搡动作,但是对认识的人却是大门敞开,随便出入,当然,这是他的一亩三分地。

这是进和尚帽子大山的公路入口

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进入了,往前就是一直上行的盘山公路。

此路是通向原兰河峪黄柏峪的,原来是可以随便通行的,可能是因为近年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现在已经好些年不让通行了。

此路还算好走,没有悬崖绝壁,几乎就是一个坡度,损毁的也不算严重。

现在这条路依然能走车

因为有朋友说这条路非常远,走到岭上需要3个半小时,一来回就要7个小时,建议不要走。我之所以要步行走,目的就是要亲身体会当年抗联战士那种艰苦程度和超人的不屈精神。

当年抗联战士走这里,首先是没有大路可行,更别说公路了。而且都是要负重行军的,武器,弹药,军需,粮食,缴获等等,如果揹上2、30公斤的重物,在这种山间小路是行走,可见消耗是多么的大,而且饿肚子是经常的,遇到雨雪天就更难了。

我们现代的年轻人普遍没有吃过这种苦,也想象不出当年有多么艰难,就拿一般的户外人来说,也是见过各种大山的,可他们也很难与当年的抗联相比,从装备,食物,防护,卫生,甚至车辆等,都是与当年抗联不可比拟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句政治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什么要将不怕苦排在最前位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之日起,就是个“弱势群体”,就是在弱势的条件中成长,从早期的红军时期,到抗日的八路军时期,及至到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在劣势的经济,军事,地理等环境中生存,所以“吃苦”几乎是伴随着我党我军成长的各个阶段,这就锻炼了我党我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过去说“不怕死”,许多无畏的人可能都能做到,但是“不怕苦”却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有人说土匪就很容易做到不怕死,但是他们是做不了不怕苦的。而在历史上我们队伍中的许多人也有这种情况,打仗不怕,但是吃苦就受不了。

据统计,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战场,论条件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就属东北抗联,在应对武装精良的日本侵略者的同时,还需要面对更严重的敌人就是东北这恶劣的环境。试想我们现代的人,谁能坚持在寒冷的冬天零下2、30度下呆上一晚上?而我们的抗联战士却在极度缺乏御寒物资,食品,药品等的情况下还要坚持战斗,且不说还可能随时牺牲生命!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弘扬“赓续红色血脉,重走抗联路”的活动,除了宣传抗联的战斗事迹,同时也应该讲清楚抗联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精神。吃苦是现在年轻人的短板,他们可能想象不到先辈们所受的苦难,这需要实地的教育,而不是靠走形式宣个誓,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

辽宁和尚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现在是采山菜的季节,山上可见许多的人员和车辆。

上山时公路的里程碑是12公里,到这里是18公里,已经走了6公里了,可见朋友没有说错,这路却实不近。

这里是公路的转折点,但这不是过岭的岭口,还要继续走。这里停的车辆,都是来这里采山菜的。

还有一段平路要走

所谓“山多高水多高”

终于到了目的地了,前面就是岭口,宋铁岩烈士纪念碑就在这里。

又一大群采山菜的人和车辆

宋铁岩烈士纪念碑

宋铁岩,原名孙树先,1909年12月6日生于吉林永吉县,中学时代参加反帝斗争。1930年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平学联理事。9.18事变后。参与组织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而后回东北从事地下工作。

1932年5月28日,发动一连伪军起义,与杨靖宇将军会师于磐石玻璃河套。历任中国工农红军32军迫击炮大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在此期间。组织协助靖宇将军团结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日救国统一战线,转战辽东山区,痛击日本侵略者,功绩卓著。

1936年春,率部驻本溪县外三堡和尚帽子根据地代军部指挥,一师汤池会议后。与李敏焕等率部西征敌辽、海边界,7月4日获摩天岭大捷。

1937年2月11日,于和尚帽子光荣牺牲,时年28岁。当此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恒念先辈,创业维艰,继往开来,任重道远,特刻石铭志,以其光照后人,青史永存。

赵海清撰文

宋铁岩是在我县牺牲级别最高的抗联领导

此岭口位置,右侧为汤沟方向,左侧为兰河峪黄柏峪方向,另一侧的路也应该与这边差不多。

此次步行上山,行程7.5公里,共用时两个半小时,包括边走边照相,行进速度不算太快,如果专心走应该两个小时就可以了。

这里的海拔高度是1033.4米

保护站这个位置的海拔是1120.3米,和尚帽子主峰海拔是1234.5米,这里与主峰还差114.2米。

和尚帽子主峰

这是最高垭口

全是采山菜的

这是在山底公路上的海拔高度539.2米,实今天爬净高度581.1米,下山时采了一会山菜,全程用时6个小时,还要加上来回4个小时电动车到小市的用时,共计10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

本次走和尚帽子岭,其用意是以体力来实践当年抗联战士的处境,这比坐在家里查资料写抗联要有底气,至少我是到实地走了,也看到了这里的地貌,虽然没有找到当年的抗联密营遗址,当然那还需要下大力气的。

听说今年国家要重修这条公路,这当然是好事情,这对于“重走抗联路”意义重大,希望早点看到这条路的重新修好。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