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把常提及共识这个词,毕竟当要做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在寻求合作时,是先要形成共识的,这不仅是说服别人,自然也需要别人理解你所做的事情。因此在2022年首次的舟山九三农业论坛始,我就把这个论坛当成一个形成共识的平台。我在这个论坛上讲了三年的晚稻杨梅上的工作与未来,期望年轻的技术人员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因为我觉得当一件事情种植方、技术人员、主管部门都能认同时,这事就相对来说比较好做,也容易做成。
同样,关于生态农场这一系列文章,主要目的自然也是为了寻求共识。因为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并非作为种植者的农场自身就能够实现,它涉及使农产品成为生态农产品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第三方服务,同时还需要具有技术的可行性等相关问题,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也是一个多方协同的事情,也是需要建立在各方认同,并在路径与方向上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而在此之前,我认为是要能够理解生态农场,生态农产品以及生态为什么是农业升级的方向。

写生态农场这个系列前,我写了另外二个系列的文章,即《理解农业》系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其中提出了关于农业升级的路径,即产量-品质-生态。因此作为首篇,可以看作是本系列文章的前言,我是想说明,为什么生态是农业升级的方向,以及为什么我会去谈农业农场这个话题。在我看来,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应该谈生态农业,或者说为生态农业准备的时代。

第二篇是我对于生态农产品的理解,我把生态农产品定义为品质之上的生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生态农产品是建立在品质农产品之上,这符合前面讲的品质-生态的升级路线,同时也意味着生态农场本身是需要有基础的,即先能够种好,再来讲生态;二是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落实生态的理念与措施,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升级到生态,同样也不是所有产业都需要进行生态升级。三是生态农产品也是一个管理的产物,是信息(非物质)的,是需要通过符号系统来表达与传递,这也是生态农产品的本质的特征。理解这几个方面,也就能够理解后面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原则上就是围绕如何落实这些特征而言的。

我认为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农业都需要升级,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升级是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生态农产品生产的两个现实问题,即技术上是不是能够实现技术的生态化,如在果实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如果技术上做不到,自然生产不出生态农产品。但如果成本过高,那么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也就没有开展生态化的必要。基于此,我在本文中提出了生态升级的两个条件:技术可行与经济可行。正是基于经济可行的条件,我认为某些果树特别是优质水果是比较适合生态转型的,因为生态可以通过品质得到更大的溢价,这有利于提升经济上的可行性。

从这篇开始,至第六篇,介绍的是技术可行的部分,即生态农产品需要在这些方面体现生态性,这里是以水果为例子的,毕竟我自己是水果专业的,相对来说熟悉。本文可以看成是我对果树地上部生态化管理的技术方向:生物多样性、栽培修剪、物理的关键病虫控制、果实套袋;核心的目标是以果实的自然生长与不接触农药与叶面肥作为一个目标。当然对于每一个不同的种植品质,病虫害的生态化干预是需要研究与试验的。而之所以提出果实生长过程中与农药的不接触,并不是简单的基于生态与健康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可追溯的方便与可操作性来说的,因为没有农药只需要证明没有向果实喷过任何东西就行了,而无须去证明使用农药的安全性与所有过程,因为一旦有逻辑上的漏洞,消费者就有理由认为你可能存在造假。

健康土壤可以看成是地下部的管理,相对来说比地上部会简单的一些。我认为土壤健康对于农产品的生态属性说明非常重要的,同样出于可证明的需要,我认为基于免耕的土壤管理方式,以及作为生物多样性措施之一的生草栽培之间有非常好的结合,因此在生态农场这样的场景中,是以建立稳定而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为目标,而矿质营养的补充则通过水肥一体的方式,并重视土壤改良剂的使用,这里包含了有机质,使用撒施(无人机)的方式施于地面,并通过淋溶与土壤生物的作用带入土中。我认为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壤稳定生态系统的优势,同样也有利于可追溯过程的简便化,更是一种省力化低成本的肥培方式。

免耕生草以及地面撒施的供给方式,与果树对于矿质营养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因此需要有相应的精准的矿质营养补充方式,这需要水肥一体设施。水肥一体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是省力化的重要方式。而在生态农场中,其价值不仅是能够实现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精准的矿质营养的补充,这有利于提升果实品质。更为重要的是水肥一体通过智能的改造后,是能够实现施肥数量与过程的数字化记录,这为施肥过程监管与追溯创造了条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生态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会获得来自生态属性的放大效应,因此,水肥一体是生态农场必备的基础设施。

第七至九篇是讲关于生态农产品的信息部分的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生态农产品是否生态是看不出吃不出称不出来的,只能通过其附加的信息来判断。因此生态农产品需要有一个标识系统,一是区别与其它,二是承载相应的信息。这样的标识系统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原则上是相似的。而当我们没有其它方式证明自己的农产品是生态的,那么最为简单的方式是使用绿色与有机这二个农产品认证,通过一个侧面来证明是生态农产品。这也是当下许多自称为生态农场常用的方式。

当然使用绿色与有机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在我看来或者说第三方认证是不完美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追溯的内容在逻辑上无法实现闭环,即当我们去追问细节时,是没有办法证明其一定是真实的,这即有事实已经过去无法再现的客观性,当然也有种植者主观隐瞒甚至造假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种有可能存在,真实性就会存疑。因此也就造成了信任度的下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生产过程应是可见的,并且能够以视频的方式保留,从而实现真实性,这在技术上需要有相应的设施支持。

当生产过程需要可见、真实并且可追溯时,从制度的设计来说,是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来做这件事情。本文也可以看成是我对于独立第三方的理解。生态农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属性最终的形态是消费者的信任,并形成生态农产品的信用。而信用的建立在我看来一定是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在2017年的文章中,水果的第三方分级我认为是建立质量信用的基础设施,对于生态农场来说,第三方视频可追溯体系则是生态农产品生态信用的基础设施,有了这二个基础设施,才能培育出生态农产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场。为说明这一问题,我在这系列文章中用茶叶的例子,来说明生态农场的组织形式以及独立第三方的重要性。

简要的总结:当我们能够认同生态是农业产业未来升级的方向后,就需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产品,这里需要关注生态农产品的二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生态性,二是证明生产的生态性;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均需要或适合生态转型升级,这里需要满足技术与经济可行二个条件。我们通过这两个条件,会发现水果园艺类相对会更适合一些。因此当我们选择一个水果时,可以通过病虫害的生态化干预、健康土壤这二个重要管理方式去尝试,可行还是不可行,并形成在某个水果产业上适应的生态化管理技术;与此同时,需要考虑证明与信息表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机、绿色这样的第三方来证明,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缺限。为此需要建立生态农场自己的证明方式,即用可见与真实的追溯来证明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而这种证明原则上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同样在产品的质量上也需要,我把这二个称之为生态农场的基础设施。因此当我们有了完整的从生产生态技术与基于可追溯的信息传递体系时,就基本实现了生态化转型的要求。

当然上述只是一个理念与设想,而在现实中,我将在晚稻杨梅上进行尝试,因为随着果蝇生态化防控的推进,晚稻杨梅迎来了生态化转型的时代机遇,我希望在此共识之上,加强与各方的协作与交流,本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我们晚稻杨梅生态化产业发展寻求共识,以期共同努力。
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邱立军 舟山市定海区农技推广中心 正高级农艺师 悠果农艺微信公众号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