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211女大学生做“团播”:承诺3万实发4千,拒绝榜一大哥赔30万!
艺述史雅鑫

你或许在社交平台上不经意间刷到过这样的直播间,五六位穿着时尚、动作夸张的男女在镜头前集体舞动,灯光闪烁,弹幕飞速掠过屏幕。

“感谢大哥的火箭!”“安排个热舞!”

这正是风靡各大平台的“团播现场”。

这种表演形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各大平台,在过去一年,团播从边缘小众跻身至新晋流量密码,甚至催生出“单场进账数十万”的网红神话。

最出圈的一幕发生在SK女团的直播间,成员萱萱的榜一大哥为给她庆生、拿下公会赛冠军,豪掷903个嘉年华(每个价值3000元),一夜打赏270万元。按行业25%的分成比例,萱萱轻松进账60多万。

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跳两下就年薪百万”这样的神话,让无数年轻人心动不已。

MCN机构趁势打出“零门槛入职”“保底月入三万”的招聘广告,甚至将校招搬进了211高校。

但这场看似光鲜的财富游戏,真的如宣传中那般轻松吗?一夜暴富的背后,又藏着多少看不见的代价与套路?

高薪下的泡沫

林怡就是被“高薪团播”画饼,忽悠进坑的典型。

她出身于一所211高校,长相甜美、气质出挑,平时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探店、美照。

原本她毕业后可以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但因为就业环境紧张、起薪偏低,即便名校出身,林怡找到的工作也只是月薪五六千的普通岗位,她对未来的发展始终都有些焦虑和不安。

某天,一家MCN机构通过她的社交账号联系上她,热情的向她描述了现在团播“颜值变现、快速暴富”的利好景象。

对方向她例举了萱萱“一晚上直播紧张几十万”的团播神话,并告诉她:“像你这样的条件,完全可以轻松超越萱萱,三个月收入十几万不是问题。”

尽管林怡没有才艺,但她对自己的外貌还是很有自信,加上机构开出的条件诱人,前三个月保底6000-10000元,之后按20%-25%的比例分成,月入3-5万在这个行业是很正常的。

于是林怡开始幻想着靠团播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成为下一个爆红女团C位。

然而,入职第一天,幻想便破灭了。

所谓的“舞蹈培训”其实就是一套套带擦边性质的动作编排,林怡被要求反复练习改编版《摇太阳》的“摇胸舞”。

正式开始时更是令人崩溃,屏幕上飘着一排排“菜单”,观众点一个“擦玻璃”,她就得趴在地板上扭动半小时,有人刷弹幕“油腻男CP”,她就必须配合男同事演“娇羞撒娇”的暧昧桥段。

六小时高强度直播下来,她跳了上百遍重复动作,小腿都在发抖。

但这还没结束,下播后她还要继续和油腻粉丝互动,得给榜一大哥私发语音维持关系。

因为公司早有明文规定:维护大哥,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而她原本以为最靠谱的薪资保障,也不过是一纸骗局。

合同中写着8500保底,实则是带附加条件的对赌协议:当月若未完成3万点赞、20小时私聊、连续30天在线等KPI,公司便有权削减补贴。

林怡第一个月辛苦下来,实际只拿到4000元。当她去质问公司时,对方只冷漠回应:“你绩效没达标,这不怪我们。”

同期一起入职的12个新人,两个月后只剩下3人还在坚持。

更令她震惊的是,她的直属负责人开始频繁暗示她:可以试着主动约榜一大哥线下吃饭发展一下关系,培养感情。

“你要真想拿高薪资,就得有大哥支持你啊。”这让林怡感到羞辱和恶心。

她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却在翻合同时发现藏着一条高达30万元违约金的条款,一旦提前解约,就要“赔偿公司前期培训和流量资源损失”。

天真的她这才意识到,那些“无门槛、高保底、快速致富”的说辞,不过是一张密密织就的诱捕之网。

但她所在的机构并不在意她们的情绪或流失率,每一个“林怡”都是可以快速替换的棋子。

他们靠套路签约、打赏分成、违约金收割,早已搭建起一套稳赚不赔的吸金体系。

林怡,只不过是他们流水线上的一个可替代编号。

而像林怡这样的男孩女孩,不在少数。

向下流动的浪潮

“自从做了团播,都忘了之前是干什么的了。”

在某短视频平台的一个热门系列中,这句略带自嘲的话成了很多团播从业者的共同心声。

视频里出现的人,背景各不相同,有电视台主持人、小有名气的选秀艺人,有医生、记者、消防员,甚至还有曾出现在“青年大学习”里的“时代青年”。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高学历、传统职业背景的人才,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团播、短剧、陪聊、微商等新兴娱乐或流量行业。

他们原本的职业,几乎都代表着稳定、体面,符合社会的正向价值观和期望,却如今集体出现在了一个光怪陆离、灯光炫目的直播镜头前,跳舞、扮丑、撒娇、比拼情绪价值,为点赞起舞、为打赏献艺。

在“经济越萧条,娱乐越繁荣”的当下,这种职业迁徙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从稳定体面的职业身份切换到流量打工人,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正在经历一场向下的职业流动,他们开始转向工作门槛更低、劳动关系更脆弱、社会认同感更低的工作。

这也预示着一个社会现象,过去“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路径正在崩塌,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

当他们所深耕多年的行业得不到正比回报、当“正经工作”带来的收入甚至无法覆盖基本生活成本时,更多人只能涌入这个辉煌而又拥挤的赛道。

“经济越差,娱乐越发达”不是一句笑谈,而是残酷的事实,当人们生活压力巨大时,娱乐成为最大解压口。

娱乐产业,低门槛高回报,比起考证、考公、熬年限,直播、团播提供了即时反馈和可见收益,哪怕是“陪跳六小时”“撒娇发语音”,其变现能力也远胜很多社会岗位。

再加上MCN机构和平台制造的流量噱头,如“萱萱一夜入账60万”,在互联网上打造各种风向。

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学历漂亮、形象出众的“林怡”,选择了跳进团播直播间,成为流量体系中一颗被打造、被规训、最终可能被替代的棋子。

自由的真相,是要“有的选”

职业不分贵贱、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似乎讲得通,但问题在于:真正的自由,应当是有多种选择后的权衡,而不是别无选择时的自我说服。

当一个211毕业生宁可去跳“摇胸舞”也不愿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一个医生转行去演舔狗剧本杀只因。熬十年都买不起房,这不是职业的自由流动,而是向下沉沦的必然。

“向下的自由”常常是被包装过的向上无门,它让人相信“这条赛道至少还有希望”,但忽略了它的门槛低,但也易被替代、易被榨干、易被平台抛弃。

表面看,团播是一个门槛低、回报高、人人可做的流量风口。

但随着从业者越来越多、平台红利退潮、资本急功近利,这条赛道正快速从轻松致富的捷径变成高压内卷的绞肉机。

虽然团播看起来很自由,但实际上大多数主播签约的MCN机构,采用的是一种准军事化管理。

而一旦数据未达标,保底工资就成了空头支票,甚至会被倒扣工位费、灯光费、摄影服装等“资源使用费”。

有的MCN机构甚至还设置强制打榜、集体演出、主动加榜一微信等隐形业务指标。

这一整套“重KPI、高淘汰”的模式,本质上是在用一群廉价劳动力,去博平台与打赏观众的眼球红利。

而一旦某个主播掉流量、不听话、生病缺勤,马上就会被替换,毫无情感成本。

自由不该只是低成本迁就现实的容器,它更应是一种“有得选”的状态,既可以去直播间发光发热,也可以靠专业与知识过得体面,既允许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保障那些不愿“靠流量吃饭”的人不被时代淘汰。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