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外交官全部离开立陶宛,立总理想逼中方先让步,恢复外交关系
斋晗

中立关系的裂痕

2021年7月,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直接点燃了导火索。

这是对“一中原则”的公然挑战,我国反应迅速且坚决: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经济上暂停了立陶宛牛肉、朗姆酒等商品的进口申报,甚至连立陶宛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的机会都被掐断。

到了2024年11月,立陶宛外交部以“国家安全”为由驱逐了三名中国外交官,局势进一步升级。

2025年5月,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的工作人员全部离开。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报道,这与外交官护照到期、立陶宛政府拒绝续签有关。表面上是技术问题,背后却是两国关系的彻底崩盘。

没有了外交官,象征性的沟通渠道都没了,中立关系算是跌到了谷底。

立陶宛的代价有多大

立陶宛的经济在这场对峙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GDP环比下降1.2%,在欧盟里独一份地成了负增长。对中国的出口额直接暴跌91%,克莱佩达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缩水67%。

乳制品产业首当其冲,立陶宛乳制品巨头Dobilas坦言,亚洲市场份额丢了94%,生产线一半都停了。

木材行业也好不到哪去,原木堆在仓库里开始腐烂,没人接盘。激光仪器公司裁员30%,日子过得紧巴巴。立陶宛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飙到37.4%,主权信用评级沦为“垃圾级”,国际投资者一看这架势,都绕着走。

经济下行,日子不好过,立陶宛老百姓心里那杆秤开始晃了。有人觉得政府硬扛中国是“骨气”,但更多人埋怨这“骨气”太贵,饭碗都保不住了。立陶宛商界的声音尤其响亮,他们盼着跟中国市场重修旧好,别让生意再这么惨淡下去。

2025年1月,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正式当上立陶宛总理,这位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上台时给自己贴了个“务实派”的标签,承诺要重振出口、救经济。

他在LRT的讲话里放话,要让中立关系“正常化”,商界听了直拍手。可没过俩月,他在议会面对质询时又改了口,说恢复关系得在欧盟框架下,得有前提。

6月,帕卢茨卡斯向中国递交了那份重建关系的建议书。按理说这是个缓和信号,但内容却有点“端着架子”。

他强调双方得平等对话,立陶宛不会单方面让步,言下之意是中国得先松口。这态度一出,外界议论纷纷:立陶宛经济都这样了,还这么硬气,是真有底气还是在赌一把?

国内对帕卢茨卡斯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他的人觉得这是在为经济找活路,毕竟跟中国修复关系能让企业喘口气。反对派却不买账,前议长斯克韦尔内利斯就公开炮轰,说当年设台湾代表处是“政策冒险”,现在又想跟中国和解,显得站不住脚。

建议书背后的算盘

从经济上看,立陶宛真扛不住了。出口暴跌、企业倒闭,政府的财政压力山大,跟中国恢复贸易是条现实的出路。他刚上台,得拿点成绩稳住支持率,跟中国关系缓和能给他加分。可这事没那么简单,欧盟和美国也在边上看戏。

德国、法国早就放话,不会为立陶宛的“冒险”买单,立陶宛在欧盟里有点孤立,美国那边也没给啥硬支持。帕卢茨卡斯这时候伸手,可能也是被逼得没办法。

但他为啥还敢提条件?有人猜他是想在国内撑个面子,毕竟直接低头认错不好看。也可能是想试探中国的底线,看看能不能争取点主动。

我国对这份建议书的态度很明确:谨慎,但不含糊。

外交部发言人表态,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跟立陶宛搞好关系,但前提是立陶宛得在台湾问题上“认错”。

我国一再强调,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台湾搞官方关系就是不行。这立场几十年没变过,立陶宛这回也别想例外。

商务部发言人则拿数据说话: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从中东欧进口涨了12%,波兰乳制品、匈牙利葡萄酒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立陶宛还是零。

这话听着挺刺耳,但也点明了现实——中国市场不缺你一个,立陶宛得自己想清楚。

中立关系要缓和,难处不少。我国底线很硬,不会为了一点贸易就松口。

参考资料

立陶宛外长:想跟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但错不在我们 观察者网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