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周总理初见赵朴初,大感惊奇:你年纪轻轻,为何被称“赵朴老”?
斋晗

说起赵朴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佛教界的大佬,或者是那个写得一手好诗、字也漂亮的文化名人。可你知道吗?他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跟周总理第一次见面时,还闹出个挺有意思的小插曲。周总理一看他,年纪不过40岁,却被大家叫“赵朴老”,忍不住好奇问了句:“你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个‘老’字称号?”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赵朴初不平凡的经历和他在朋友圈里的特殊地位。

赵朴初是谁?从书香门第到佛教大咖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在安徽太湖县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老爸赵恩彤是个县吏,后来当过私塾老师,算得上地方上的文化人;老妈陈慧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赵朴初影响特别大。小时候家里条件还行,他从小就念书识字,挺喜欢钻研文史哲这类东西。1926年,他考进苏州东吴大学(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大学),那会儿开始接触佛学,受他妈影响,慢慢对佛教教义着了迷。大学毕业后,他没去干别的,直接投身佛教事业,1928年起就在上海干起了佛教组织的活儿,当过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还管过“佛教净业社”。

那时候的上海可是个大舞台,赵朴初在“觉园”养病期间,没闲着,研究念佛、琢磨“无我”,还学了佛教的各种仪轨和唱念,算是给自己后来的佛学路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做慈善救济,1936年日本侵华的苗头越来越明显,他发起中华佛教护国和平会,号召佛教徒站出来抗日救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加入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干得风生水起,负责收容难民,还把不少青壮年送去新四军当兵。上海沦陷后,他冒着风险跟新四军偷偷联系,把上千个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到皖南新四军总部,这胆量和魄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938年,他跟胡愈之、许广平等人搞了个“益友社”,专门搞抗日救亡宣传。他当理事长,用文艺演出鼓舞士气,激励大家爱国。那会儿社里好多老前辈,比如关綱之、闻兰亭,都被尊称“某老”。赵朴初老跟这些长辈混一块儿,时间长了,社里的朋友就开玩笑叫他“赵朴老”。这外号听着挺逗,但慢慢就传开了。后来他还掺和宋庆龄搞的宪政促进运动,在中国福利社当理事,负责给延安和抗日根据地送物资,忙得不亦乐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没消停,继续反对国民党独裁,投身民主运动。那年12月30日,他跟马叙伦、王绍鳌等人弄了个中国民主促进会,当上海分会副主任,忙着推动民主政治。到了1949年9月,他作为佛教界代表,跑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也顺便跟周总理结下了缘分。

“赵朴老”绰号的来头

1949年9月,北京中南海,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得热火朝天。赵朴初那年42岁,风华正茂,作为佛教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空隙,周总理注意到这个气质儒雅的中年人,走过去跟他握手,顺口问了句:“你才40岁,怎么大家都叫你‘赵朴老’?”赵朴初笑着解释,说这是朋友们开玩笑给起的绰号。

事情得从1938年说起,那时候他在上海搞“益友社”,请了一帮年长的社会贤达当理事,这些人年纪大、资历深,大家都喊他们“某老”。他老陪着这些长辈,社里的人就拿他打趣,喊他“赵朴老”,久而久之,这称呼就传开了。周总理听了哈哈一笑,说:“你这么年轻就有了‘老’的称呼,看来你在大家心里分量不轻啊!”赵朴初挺谦虚,回说:“就是朋友们抬爱罢了。”

其实这绰号不光是个玩笑,也挺能看出赵朴初在圈子里的地位。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干的事儿一点不含糊,抗战时救难民、送物资,搞宣传、跑组织,样样拿得出手。那些老前辈愿意跟他合作,年轻人也服他,这“赵朴老”的称呼,既是调侃,也带着点敬意。

那次会议上还有个小细节,赵朴初因为吃素,怕饮食不方便,结果发现工作人员早给他备好了素席。他后来回忆说:“我去签到,工作人员直接说‘您就是赵朴初啊,这边请,素席给您安排好了’。这事儿让我挺感动,总理考虑得这么细致。”这初次见面,俩人没聊太多,但周总理的亲切和赵朴初的真诚,让他们彼此留下了好印象。

跟周总理的交情有多深?

新中国成立后,赵朴初跟周总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常被请到周总理住的西花厅,俩人聊国家大事,聊佛教文化,聊怎么用宗教交流帮国家做事。周总理特别看重中日关系,多次跟赵朴初说,要用佛教搭桥,促进两国人民友好。1951年,赵朴初代表中国佛教界给日本送了尊观音像,拉开了中日民间交流的序幕。后来日本佛教界还护送二战时在日本殉难的烈士骨灰回国,周总理特别高兴,夸他干得漂亮。

1956年,周总理安排赵朴初带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去日本,迎回了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舍利。这趟访问不光加强了中日佛教界的联系,还给两国关系加了点暖色调。1962年,他又提议中日佛教界一起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日本那边搞得热热闹闹,宣传中日友好传统,效果特别好。

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干了好多年,从秘书长到副会长再到会长,带着全国佛教徒搞爱国爱教的事儿。他推动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还在1986年和1992年开了全国佛教教育座谈会,强调培养佛教人才。他还忙着保护佛教文物,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恢复金陵刻经处,佛教文化研究能有今天这成就,他功不可没。

除了佛教,他还是个诗人、书法家,写了不少爱国诗词。1964年,他写了首《某公三哭》,讽刺赫鲁晓夫下台,周总理看了直夸好。他还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常给国家建设提建议。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开会,周总理带病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会后他跟代表们握手告别,握着赵朴初的手时,喊了声“赵朴老”。赵朴初感动得不行,眼泪都快下来了。谁能想到,这声“赵朴老”竟是周总理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赵朴初哭得稀里哗啦,写了首《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倾洞。终断一线望,永成千载痛。艰难尽瘁身,忧勤损龄梦。相业史谁传?丹心日许共。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云鹏自风抨,蓬雀徒目送。我惭驽骀姿,期效铅刀用。长思教诲恩,恒居唯自讼。非敢哭其私,直为天下恸。”

到了晚年,赵朴初没闲着,依旧忙着文化和佛教的事儿。他整理研究佛教经典,出了不少佛学书。1997年邓公去世,他写了《邓小平同志挽诗》,缅怀老一辈革命家。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他走的时候,佛教界和文化界都特别难过。镇江焦山定慧寺开了追悼法会,悼词说他“一生探索真理、爱国爱教、无私奉献”。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到现在还影响着好多人,“

赵朴初这人,年轻时就干大事,被叫“赵朴老”不是没道理。他用行动证明,年纪不是问题,关键看你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啥。他跟周总理的那段缘分,也让人感慨,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奋斗上的。你说呢?

参考资料

朱洪.赵朴初——与周恩来有关的故事[J].党史文汇,2003,(03):35-37.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