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87岁叶剑英病情危急,中央急召钟南山驰援:这是医疗界的淮海战役
斋晗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在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普通商人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他读过私塾,后来考进梅县东山中学。

那会儿正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辛亥革命的思潮让年轻的叶剑英心潮澎湃。1917年,他考入云南讲武学校,学了两年军事,毕业后投身革命,跟着孙中山干。

1922年,他护送孙中山脱险,胆识过人。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他当上教授部副主任,教出了一批革命骨干。1927年国共分裂,他果断加入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从此跟党走。

长征路上,叶剑英是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5年在遵义会议后力挽狂澜,帮党中央渡过难关。抗日战争期间,他当八路军参谋长,协助开展敌后游击战。

解放战争中,他在北平和平解放中立了大功,1949年当上北平市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不少大事,先是广东军区司令员,后来进中央,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1978年,他当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帮国家渡过了不少难关,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力推经济建设。

叶剑英一辈子戎马生涯,身体早就埋下病根。82岁的他查出帕金森病,手抖得厉害,走路也不稳。帕金森这病,当时医学水平有限,治不好,只能缓解症状。

他还得过急性心肌梗塞,做了手术暂时稳住病情。可他工作太拼,经常熬夜开会,身体每况愈下。

1983年起,肺部感染反反复复,免疫力差得不行。医疗团队给他配了专属保健组,可他忙得没时间好好检查,病情拖得越来越重。到1984年,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坐轮椅都费劲,感染一波接一波,随时有生命危险。

1984年7月初,叶剑英的病情突然恶化。那段时间,北京阴雨绵绵,他的肺部感染加重,咳嗽得停不下来,痰液堵在喉咙,喘气都费劲。体温飙到39度以上,高烧不退,意识时清醒时模糊。

301医院的专家组忙得焦头烂额,给他用了各种抗生素,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可效果不理想。他的帕金森病让身体更脆弱,心脏功能也不好,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

医疗团队24小时轮班,护士每隔一小时测一次生命体征,记录得密密麻麻。

中央领导得到消息后,坐不住了,叶剑英是开国元帅,地位特殊,他的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国家大事。中央指示全力抢救,调集全国最好的医生会诊。

专家组由301医院的呼吸科、心血管科和神经科大咖组成,住在叶剑英家附近,随时待命。可折腾了半个月,病情还是没起色。

7月8日,他突然陷入昏迷,血氧饱和度掉到危险水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中央甚至通知人民大会堂,准备取消八一建军节的庆祝活动,气氛沉重得要命。

医疗组负责人王敏清翻遍了病例,发现肺部感染是关键。叶剑英的痰液分析显示,细菌感染很严重,常规抗生素不管用。他想起广州有个呼吸科专家钟南山,治过不少疑难杂症,名声不错。中央当即拍板,派军用专机去接人。

7月10日晚,广州医学院的钟南山刚下手术台,接到紧急电话,通知他立刻出发。他没来得及收拾行李,带上几份资料就上了军车。

广州军区空军基地的飞机已经发动,螺旋桨轰鸣,地勤人员忙着检查设备。九小时后,飞机降落北京。

钟南山一下飞机,直奔西山叶剑英的住所。病房里设备齐全,监护仪的屏幕闪着数据,医护人员忙而不乱。他接过厚厚的病历,仔细研究了X光片和化验单。

叶剑英的肺部有大片炎症,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耐药菌感染,情况比预想的还糟。他跟专家组开了个短会,提出换用更强效的抗生素组合,同时优化呼吸机设置,增加雾化治疗,稀释痰液。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没休息,盯着监护仪,随时调整方案。一次检查中,他发现气管插管有轻微移位,赶紧组织团队重新固定,避免了窒息风险。

到8月初,情况终于好转。叶剑英的高烧退了,血氧水平稳定,肺部X光片上的阴影明显缩小。9月底,他能脱离呼吸机,自己呼吸了。10月6日,医疗组确认他度过了危险期。

中央领导亲自到医院慰问,称赞医护团队创造了奇迹。这场抢救被媒体称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钟南山的名字也传遍了全国。

这场抢救不只是医学上的胜利,还体现了国家对元勋的重视。叶剑英的病情牵动人心,中央不惜一切代价,调集资源,展现了党和政府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尊重。

抢救成功后,叶剑英的身体仍然虚弱,但精神头还不错。1985年,他正式退出中央领导岗位,安心休养。他用轮椅代步,偶尔通过书面形式给中央提建议,关心国家大事。

1986年10月22日凌晨,他因心脏衰竭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那天,北京秋风萧瑟,中央召开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全国人民陷入哀痛。

叶剑英的骨灰安葬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他的革命功勋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钟南山在1984年的表现,让他成了中央保健系统的重要成员。1985年,他正式当上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继续在广州医学院搞研究。他针对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开发了新疗法,救了不少人。

2003年,SARS疫情席卷全国,钟南山67岁了,照样冲在第一线。他把广州的重症病人都接到自己医院,亲自制定治疗方案。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他带着团队摸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方法,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氧疗、合理护理。

这套方案让广东的病死率降到全国最低。他还冒着风险去疫区调研,连续工作几十小时,累倒了好几次。2003年,他拿了白求恩奖章,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84岁的钟南山又站出来了。1月18日,他坐高铁赶到武汉,研究病毒传播路径,提出“人传人”的关键判断。

2月,他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分享中国经验。他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指导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还推动了ECMO技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0年8月,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全国人民都说,有他在,心里就踏实。

钟南山的贡献不只是救人。他推动了呼吸病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建了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关注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影响。

他在公共卫生领域建言献策,帮国家完善疫情预警机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很多成了抗疫中坚力量。

中国的医疗事业在一步步往前走,1984年,设备和药物都有限,钟南山他们硬是靠经验和钻研救人。到2003年SARS,再到2020年新冠,中国的医疗水平突飞猛进,背后是无数像钟南山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在默默付出。

参考资料

叶剑英诞辰120周年:在紧要历史关头他总挺身而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