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遗孀宋玉林葬礼:郭凤莲致悼词,气氛凝重,现场人山人海

2018年,在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中,一个正办着白事的小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失神地望着礼堂深处照片上的老人,流露出无限的哀伤。
墙上的一幅挽联记载了老人风霜雪雨的一生:
“虽未山盟海誓,无悔相夫沥血呕心,霜雪饱经,坦荡一生修得高风高寿;果然路转峰回,有常厚德从人屈己,云天共远,慈悲九秩化来善报善德。”
葬礼风格低调内敛,来悼念的众人也并非都认识她,但是却都心有灵犀般出现在院子中间寄托自己的一份哀思。

大家可能对这位神秘的老人有些好奇,她便是陈永贵的妻子宋玉林。
作为默默无闻的贤内助,伴随丈夫又经历了怎样传奇的一生呢?随着郭凤莲对其的悼词众人皆坠入了回忆之中…
只身之力抗水灾

巨大的洪水席卷了中国海河沿岸的村落,无数农民辛勤耕种了一年的秧苗蔬菜尽数被毁,当时虽已建国,但是发展力和市场经济仍不够完善,农民早在夏季就失去了这些基业,之后的苦秋寒冬又该如何度过呢?
百姓的绝望与悲伤弥漫在整片灾区。
而这时,一个人选择站了出来,他便是陈永贵。

于是他选择先稳住民心,对民众们说道:“只要大家人平安就是好事。咱们农民一直就靠着双手吃饭,就算再大的天灾,靠咱这双勤劳的手,一样能战胜眼前的困难,绝不会忍饥挨饿!”
村民们也被陈支书的话说得热血沸腾,士气渐渐回来了,于是全村拿起农具,跟着陈永贵一担担的挑土,把村庄重新修了起来。
期间国家也给陈永贵和其所在的大寨村发过支援,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希望国家能用这笔钱去救助受灾更严重的村落。

艰辛一年以后岁末交粮竟一颗不少地尽数上缴,上级部门也被这样的业绩所震惊。
经过调查走访了解了陈永贵这样振奋人心的事迹后,希望他去各村镇进行演讲宣传自己的进步经验。
凭借陈永贵的出色口才,众多村落既学习到了大寨村的先进经验,也感受到了他杰出的领导力与人格魅力。
事业得意却遇劫

他惊喜不已,心中也万分紧张,换上了最工正的中山装上衣,戴上了洁白的头巾,希望能让在京的领导看到大寨村村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到了北京,陈永贵看到新奇的城中风景感到很是兴奋,心中描绘着未来自己村落路宽热闹的画面。
会议上,毛主席部署好各项工作,也传达了未来国家的奋斗目标,让陈永贵充满斗志。

陈永贵心中一惊,毛主席亲自派人送来请柬邀请,怎么能不去?
他立刻拉平衣服,扶正头巾,捏着请柬,伴随着振奋的心跳来到了毛主席的家中。
宴席上陈永贵见到了各种中央的领导,感觉有些紧张,毛主席却反而非常高兴,拉着他坐到了离自己更近的位置,亲手给他夹菜。
陈永贵实在受宠若惊,连连起身给毛主席道谢,但是现场氛围却一片祥和,陈永贵心中的涟漪也久久不能平静。

次年,家中却传来噩耗,发妻李虎妮因为病重已经离世,陈永贵一瞬间如同五雷轰顶,将自己的思绪全部打乱了。
在葬礼上想起自己对事业的过分执着和对妻子的少许陪伴,他感到分外内疚与伤痛,以至于之后很久都沉浸在亡妻的痛苦中难以自拔。
家中没了贤内助,陈永贵也开始方寸大乱,工作频频出错,生活也乱成一锅粥。
村民们也开始挂心起书记的精神状态,希望再寻一位续弦帮他重新振作。
走进人生新开始

年轻时她便是村里的干练姑娘,年仅十八便被评为了劳动模范,可惜职场得意,情场失意,年纪轻轻她便遭遇了丈夫撒手人寰,仅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但是她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一直勤恳在村中干活独自拉扯孩子。
村民觉得两人分外般配,便努力撮合。
宋玉林从水灾的解决便对陈永贵心怀崇拜,但是贸然接近偶像结成夫妻是她难以想象的。
而对于陈永贵而言,上一段婚姻的伤痛还未离去,宋玉林还小自己十几岁,也确实为难。

黄道吉日一到,全村老少在陈家欢闹沸腾,庆贺着陈永贵宋玉林两位新人喜结连理。
他们的婚姻相处模式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平日陈永贵全身心扑在村中的发展工作上,而宋玉林则一力担负了家中的大小事,让他毫无后顾之忧,两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添丁之喜还未离去,事业之喜也悄然而至,中共中央看到了陈永贵的付出和成绩,决定任命他做中央委员。
即使官级跃升陈永贵也丝毫没有放松,继续夜以继日,兢兢业业,一路升迁到山西省委副书记。
在省委稳定工作了几年后,陈永贵接到了中央的任命,将他调任至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农业方向的工作安排。

等上面的调令和任命让陈永贵实在不放心,他便亲自选了村中一位能力出众的姑娘推荐给上级领导做他的接班人,她便是郭凤莲。
接班人的任务解决后,家人的去留就成了他的另一块心病。
宋玉林也难舍故土,又害怕拖累丈夫的仕途,于是决定分开居住,陈永贵前往京中赴任工作,而她和儿子留在村中继续生活。

宋玉林自己却对这件事非常抗拒,觉得自己只是个农村妇女,也不会梳洗打扮,没有精致的衣衫,会给陈永贵和国家丢人。
陈永贵丝毫不在意,大大方方地牵着宋玉林的手出来迎客,并向她解释到:“不用怕,劳动人民是最美的。”
在丈夫的鼓励之下,宋玉林也渐渐勇敢起来,经常陪同丈夫参加外务活动。
白首到老终别离

宋玉林也为了方便照顾丈夫,便携儿子们前往京中一同居住,聚少离多的一家人终于在北京过上了团聚的美好日子。
陈永贵享受着一生也未曾仔细品尝过的天伦之乐,感到十分安心和快乐。
一家人只求和和美美,共同开创新生活。
可好景不长,1986年,陈永贵的病情持续恶化,终于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仅72岁便离开了人世。

经过了这么多年家里家外的操持,宋玉林的身体又哪里会好,大病小病也是反复纠缠,不过作为家中的半边天,她早已将这些消化。
在国家的支持下,政府给陈永贵操持了一场庄重的葬礼,宋玉林拖着病体来送他最后一程,陪着丈夫走完了最后一段人间路,也算有始有终。
丈夫去世后的几年中,宋玉林默默在京中生活,回忆着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政府官员们再三挽留不得,也只得顺遂了这位朴实妇女的心愿。
回到寨中的宋玉林更加舒适自在,也更有自己当初生活的感觉了。
郭凤莲见到陈大嫂回来,一直对她的生活多加照顾,让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也能过得快乐幸福。

在她去世后第三天,大寨村陈家的院子里,办起了低调朴实的葬礼。
虽然场地简陋,布置平实,但全村老少乃至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人都齐聚这里,人山人海,喜事一般的现场却充斥着庄严肃穆的氛围,大家都沉浸在老人离世的悲伤中。
告别仪式开始之时,大家静静在门外排成长队,依次深深鞠躬,向宋玉林老人表达自己最深沉的哀思。

“宋玉林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她以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爱着自己的丈夫,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她管护的孩子们,深爱着每一位大寨的父老乡亲。
她以最坚贞最忠诚的方式热爱党和人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
随着郭凤莲的声音流过耳畔,台下参加葬礼的人们都抹起了眼泪,回想起宋玉林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内心饱含着不舍,这样一位艰苦朴实的老人,用她最平凡的爱心与朴实的勤劳,书写了一次不平凡的人生。

从贤内助到慈母,她无不做得圆满得当,即使到最后,也不忘故乡热土坚持返乡安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敢于坚守好脚下的土地,低调奋斗,才能让生活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