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27日消息,法国前反恐情报人员尼古拉斯·钦库伊尼接受采访时,声称早先俄军在哈尔科夫一次打击行动中,消灭了一批法国雇佣军。
俄罗斯军队

钦库伊尼说1月16日,俄军打击了哈尔科夫一处被改造成外籍雇佣兵军事基地的医院,而驻地内主要是法国雇佣兵,共造成约60人死亡;钦库伊尼指出,空袭后虽然没有传出任何有关于法国人在前线阵亡的消息,但他们(雇佣兵)通常在社交媒体上会公布战友死讯。
通过查阅有关报道,的确俄罗斯国防部曾在1月17日宣布使用高精度武器,摧毁了哈尔科夫一处雇佣兵临时营地,消灭了60多名外籍雇佣兵,事后俄罗斯外交部还召见了法国驻俄大使,不过自始至终法国方面没有承认被消灭的雇佣兵中有法国人。
乌克兰军队

应该说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争论俄军该行动中消灭的雇佣兵中,到底有没有法国人其实没多大意义,更何况西方雇佣兵出现在俄乌前线,并参与作战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所以从逻辑上讲有或没有,都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现在法国情报口的前工作人员,突然出面证明当时被消灭的雇佣军中主要是法国人,很难说其中没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别忘了1月份法国还没有承认俄乌战场上有本国雇佣兵,但到了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提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北约军队的可能性。
马克龙

尽管事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声明不会向乌克兰派兵,但马克龙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还说在支援乌克兰的问题上法国“没有限制和红线”,至此法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与其他几个北约主要国家出现了巨大差距。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本来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法国的态度在一众欧洲国家当中相对温和,甚至马克龙还专门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意图促成俄乌停火,结果事态发展到今天,法国成了援乌的“鹰派”,美德英反而成了“鸽派”。
泽连斯基和拜登

其实观察马克龙在援乌问题立场上的变化,就会发现其“鹰”或“鸽”取决于乌克兰能否得到更多援助,就像俄乌冲突刚刚爆发时,西方援乌热情高涨,马克龙就表现的很“鸽”,到了今年3月,美国援乌计划遇阻,欧盟援乌热情也开始退散,马克龙就“鹰”了起来。
说白了马克龙立场变化背后,实际上就是法国与美国对俄乌冲突主导权的争夺,更是对欧盟自主权的争夺,因为在马克龙看来,谁援助乌克兰泽连斯基当局就靠向谁,美国援助濒临停止就给了法国上位的机会,所以提出北约派兵的主张,意图掌控冲突主导权,而不是让美国继续操纵。
马克龙和拜登

另一方面美欧援乌陷入停滞,法国自然要拿出“敢想敢干”的架势,一方面是反击俄罗斯拆解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则是拉拢欧盟人心,意思就是乌克兰的危机法国都要帮,你们要是支持法国当欧洲话事人,而非依赖美国,也能够得到法国“肝胆相照”的待遇。
当前背景下乌克兰依然处于援助濒临中断的局面,所以不排除法国方面重提法国雇佣军被消灭一事,是在向乌克兰当局传递法国愿意提供帮助的信号,说到底行为核心依然建立在消除乌克兰对美国的依赖上,树立法国独立自主,以及在欧洲是“大哥”的政治形象。
马克龙和泽连斯基

同样的例子还有最近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丹迪涅,在访华期间与解放军南部战区司令员王秀斌,签署框架文件建立中法两军战区间合作对话机制之后,转过头法国驻菲律宾大使玛丽•丰塔奈尔法国和菲律宾将就《访问部队协议》(VFA)展开谈判,该协议将允许法国军队参加与菲律宾军队的联合军演。
很明显法国也知道南海局势动荡不安,所以先与中国建立起战区间合作对话机制,再与菲律宾谈判《访问部队协议》,如此一来传递的信息就是法国愿意与中国加强军事沟通,并且与菲律宾开展防务合作,也没有针对中国的意思,更没有与美国合流拱火南海的想法。
马克龙

总之法国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法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对世界形势和地缘问题有自己的判断,不会因为与美国是盟友就放弃独立自主的权力,将会以世界主要国家的定位,与其他国家开展平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