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镜头,硬闯中国十年,被她看中的女人,最后都能成功?

新氧
2024-02-22

来啦,宝子们!

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位老奶奶——伊芙·阿诺德。

她可是全世界最会拍人像的女人。

活在时代前沿的明星:玛琳·黛德莉、玛丽莲梦露、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还有以杰奎琳·肯尼迪为代表的“第一夫人”系列,都是她镜头的常客。




彼时,纪实摄影界尚属男性领地,在成为女摄影的路上,她走的每一步都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


这位#先锋女性#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听羊开讲


她看中的女人,都不加任何修饰


她爱拍女人,从名人政客到底层百姓,富人与穷人,一应俱全。


长岛上季节性挖土豆的外来农民和英国女王。




南非营养不良的儿童。




她更着迷于记录新生,因为失去孩子的伤痛她懂。




她是女性,所以也想更加地了解女性。




玛格南的创立者之一卡帕曾评论阿诺德的作品为“一边是玛琳·黛德丽的美腿,一边是贫苦人的生活”。


短短一句,概括了她的作品特色。




尤其是玛丽莲·梦露,一拍就是十年,俩人还成了好闺蜜


也正因为如此,她是玛丽莲·梦露最为信任的摄影师。




尤其是伊芙“梦露系列”把梦露“私密时刻”拍出了强大性感韵味。




精疲力尽的梦露闭眼躺在旅馆的床上,把双腿抬高搭在床架上休息。


这个举动让人会在有一些意外的同时不禁莞尔。




当时的梦露是大众眼中的“花瓶”,空有其表,毫无内核。


伊芙老奶奶回应到,“一名摄影师,只有心怀同情,关注镜头前的人,才能真正完成影像的记录。”




由于报道摄影是一项体力活,所以玛格南图片社基本上都是男摄影师。


万事总有意外,玛格南成立4年后,伊芙凭着自己过硬的实力“破坏”了那些性别规定,这是女性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


她一共出版过12本书,除了个人传记在,其余书的主题几乎都围绕:女性、社会民生和中国...



这么一看,这老奶奶打开镜头拍的不是明星就是名人,强也是真的强,凭借强大的资源一炮而红。


但她跟幸运却不沾边,说不上最惨但也是跌宕起伏


扛着镜头,硬闯中国十年


伊芙奶奶一直有个愿望,她想来中国看看。


从1969年起,每年她都向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申请签证。


那时的签证最多只有21天,而且必须跟其他游客一起。这是她不能接受的。


直到1979年最终成行,这一年,伊芙奶奶已经67岁了。




在很多人眼中,当是饴养天年的老太太,她却带着两个行李箱,经过一趟24小时的旅行,来到了北京。


有意思的是,两个行李箱中,一箱全是满满的胶卷,另一箱是牛排和奶酪,是她想送给中国的“公关”礼品。


半年里,她分两次来拍摄中国,她在中国行走了64000公里。


伊芙奶奶在中国呆了五个月,每天都特别忙,几乎没有停过:


“早上5点钟起床,用暖水瓶里的热水泡一杯茶;6点开始拍摄;中午吃饭时休息一个小时,继续工作;在夜里继续记录生活,如专业的戏剧演员或者天真的小朋友在公社或工厂演出。”


北京 纺织厂托儿所



上海 少先队活动



在西藏的一家西式医院里,测量婴儿体重



在苏州时,伊芙因为肺炎,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但她还是心心念念着拍摄,身体一有好转,就拿着相机去街上转悠。


当她看见有一位脸色苍白,穿着黑衣服的老太太时,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这时,老太太也发现了她。还和旁边的翻译说“这个女人长得可够怪的!”


后来,这张照片被选为了她的摄影集《在中国》的封面。




曾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总是“穿着蓝制服,骑着自行车。”


可是,伊芙·阿诺德的摄影,打破了这个认知。


在内蒙古,她拍下穿着粉红色长袍的女兵,策马奔腾在一片苍茫的绿野上,如一幅浓抹重彩的油画。


内蒙古 训练中的草原女民兵



还有女民兵报靶员,穿着草原色的长袍,带着子弹带,脸色线润,眼神冷静,当真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内蒙古 女民兵报靶员



西双版纳雨林 少数民族



西藏 心怀信仰的人们



伊芙拍下了藏族妇女的劳作方式,铁锨上拴着绳子,一人铲土,另一人就拉绳子帮她。




在她的镜头下,年轻人们似乎不像现在的90后这么焦虑,眼神干净,关键是发量也让人羡慕。


看完只想说, 没有ps的年代,原来爸妈们年轻时的颜值这么高!




还有草原上的汉子,站着就挺帅。




伊芙还拍了不少名人。


例如,叼着烟斗在画猫头鹰的画家黄永玉。


79年的黄永玉先生



正在拍电影的演员陈冲,放在今天,都是个顶个的艺术老前辈。




可是,她并没有给名人以不一样的视角。


她的视点是平等的,不仰视明星,也没有俯视老百姓,她的镜头中宋庆龄如同一位退休女工,廖承志挂着眼镜像小镇的退休教师。


这就是伊芙·阿诺德拍照的风格,不用闪光灯,只用自然光, 只呈现最真实的样子,最素颜的中国。




后来她拍的照片,结集出版成摄影集《在中国》。


100年后,让人们看看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




同年,她凭借此书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杂志摄影师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不演爽剧,只活在自己的时区


你能想象,伊芙奶奶第一次拿起相机时,已经34岁了吗?


天赋从不泯灭,无论你何时开始。


伊芙的原生家庭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因受到迫害被迫移民到美国,父母只能以做流动小贩谋生。




年轻的伊芙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曾经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在28岁时,男友送给她一台价值40美元的德国禄莱双反相机Rolleicord。




直到34岁在纽约一家洗印照片的厂房里找到工作,那里一共有1500名员工。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又跟摄影有关,伊芙的热情被点燃,六个月后,就成了生产部门经理。


那年年底,她已经是厂长,搞事业的女人真的闪闪发光。




1946年开始她专注于摄影,两年后进入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


随后,伊芙开始为《时代》和《生活》杂志工作,并于1957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的首位女性成员。




对伊芙·阿诺德来说,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更是一种关乎过程和记忆的工作。


2006年,她把所有的照片都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的贝尼克藏书楼。


伊芙说,自己不是那种回头看的人,她按下快门,就是为了记录现在,留下足迹。




出生贫瘠的摄影师伊芙·阿诺德,如今悄悄离去。电影明星、名人政客、穷人与富人、儿童与父母…她的人生与无数的人相交。


而她的作品,也正如自己一直坚信的那样,早在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永恒。

继续阅读(剩余50%
查看全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