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静乐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静乐剪纸
一把剪刀,一双巧手
灵巧翻转,纸屑飞落
一张红纸,万千生机
静乐剪纸,是山西省静乐县传统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11日,山西省静乐县申报的剪纸(静乐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静乐剪纸始于汉代,种类主要有墙花和窗花两大类,通常用纸、布料、皮革等制成。内容有民间传说、生活场景写照、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风景等多种艺术题材,大都反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明“仁、义、礼、智、信”的理念。

静乐剪纸风格粗犷豪放,洋溢着黄土高原豪迈的风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特征
1
造型
静乐剪纸的造型构思独特、主题鲜明,剪纸工艺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其中的花鸟鱼虫草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各具神态,活灵活现。静者成飘逸中的趣味之雅,动者如纸面游动、跃然纸上、如临其境。

2
构图
静乐剪纸的构图遵循传统剪纸的普遍特点,也就是惯用平视体的构图方法。作者的视线与被表现的对象成九十度角,从轮廓上体现特征。在布置画面时,将不同正面、侧面的物象排列在一条水平线上,或将一组形象置于另一组形象之上。
平视构图法避开了复杂的透视关系,物象特征明显,便于造型的夸张和变形,以及将杂乱零散的东西条理化,产生了较强的装饰效果。

3
形式
从传统图案的组织构成形式来看,静乐剪纸图案多为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单独纹样的构图有均衡式和对称式两种,均能体现出剪纸的形式美。

制作工序

静乐剪纸在创作过程中,借助剪子和刻刀,在纸材选择上注重材料的耐久性、防水性、防腐性、高韧性等特点。
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采用相应的剪纸材料与搭配适宜的颜色进行折、剪、贴。

静乐现代剪纸艺术采用了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还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法运用到剪纸创新中,成为了静乐剪纸的新视觉造型艺术。
题材作品

静乐剪纸代表作-《八仙》
静乐剪纸内容丰富,代表作众多。其中生活场景写照类作品《姥爷送外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另外,还有民间传说类、自然风景类等多种艺术题材,都颇为经典。

静乐剪纸代表作-《姥爷送外甥》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孟仙凤,静乐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
吕慧,静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1973年参加工作,后被调往县文化馆专门搞剪纸艺术创作。

保护措施:2018年静乐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静乐剪纸获得保护单位资格。

静乐剪纸,是山西的骄傲,也是中国的瑰宝,我们应该共同珍爱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网络,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侵权者自负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