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24年6月底的评估文章称,作为东方国家的朝鲜与俄罗斯有频繁的军火贸易。这样的贸易从2023年开始进入高潮,今年可能更多。根据相关组织从集装箱数量的推测,从2023年9月至今已有160万发炮弹运抵俄罗斯。这给俄乌战场上的俄军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除了无人机这个全新要素以外,俄乌之间进行的是相当传统的一场战争,前线战斗和二战时期一样,基本是围绕着大炮、坦克、步兵、卡车和战壕这些核心要素展开。在战斗僵持地区,战斗甚至倒退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
100多年前的前辈陷入了一个防御火力压倒进攻火力和机动性的困局:机关枪和火炮可以给冲锋的步兵、骑兵造成惨重杀伤,谁进攻谁就倒霉。最终的破局之道是坦克。而现在的俄乌战场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困局:在无人机大军和精确炮群的打击下,在开阔地冲锋的机械化部队瞬间就可能被打成燃烧的废铁,双方谁发起大规模进攻谁就会遭遇惨重损失。在破局的全新武器出现以前,大炮和无人机目前是俄乌战场的主宰。而炮弹供应问题直接决定了炮群的战斗力。

炮弹看上去简单,但要想大规模制造是需要相当的工业实力的—特别是大口径炮弹。以常规的榴弹炮的炮弹为例,其必须承受发射时巨大的膛压,需要相当高的加工水平。俄乌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是冷战后局部战争中最为强大的,继承了苏联衣钵的俄乌双方都重视炮兵的威力。但己方军工业如何满足前线的巨大需要就成为了大问题。
冷战后因为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各国都大幅减少了弹药的生产和储存数量,如果要重新大幅提高弹药生产数量,需要重建生产线,所需很长时间。俄罗斯从2016年开始提高弹药产量,逐步恢复弹药工业的产能,但毕竟已经不是苏联,当年的军工实力早已荒废大半,所以上述动作效果有限。
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初期,俄军炮兵展现了惊人的弹药投射量,给予乌军沉重打击。如在北顿涅茨克的战斗中,俄军甚至出现过一天打出7万发炮弹的记录。但随着旧有库存耗尽,俄罗斯现有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前线需要,到2023年俄军开始出现“炮弹荒”,每天的炮弹发射量跌到万发以下,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才5000发。

普里戈任那段著名的质问绍伊古炮弹在哪的视频,除了俄武装力量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外,也体现出当时俄军的确很缺炮弹。正规军自然是本位主义发作,扣住有限的炮弹供应自己用,不愿意交给“瓦格纳”了。
解决“炮弹荒”问题俄军从内外两个角度出发:对内狠抓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开辟更多的炮弹生产线。对外则花钱采购炮弹。朝鲜就成为了炮弹供应的大客户:朝鲜炮兵装备基本是苏式的,和俄罗斯是一个装备体系,不存在炮弹不通用的问题。其次朝鲜因为处于紧张局势中,保留了庞大的弹药储备。再者朝鲜本来就处于美国制裁之中,也不担心北约的威胁。而且朝鲜很需要俄罗斯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资源的支援。

朝鲜炮弹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运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一个是铁路,一个是装船走海运。因为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有限,需要运输的炮弹量大,而且沉重,海运是主要途径。美国内曾有建议在海上进行拦截——在之前也有拦截朝鲜运往中东国家导弹的情况。但这次买家是俄罗斯,货船也是俄国货船,如果在公海上进行拦截,那么意味着美国直接与俄罗斯爆发冲突,相当于把自己给拉下了水,这样的风险是美国不敢承受的。
美国对俄进行了多轮制裁,事实证明是基本落空的:甚至没能阻断俄罗斯从国外运来大量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