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3次犁出金子,他3次主动上交,专家研究后揭开宝藏之谜

在秦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打垮了匈奴的骄傲,让大汉子民免受匈奴骚扰。《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如是写道:“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是重要的历史摇篮之一,众多少数民族都发源于此。在这里生活过的游牧民族高达十余个,名声最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在草原上依旧流传着他们的传说,据传草原上埋藏着古代部落的许多宝藏。有一位农民就在地里3次犁出金子,他3次都主动上交,专家研究后揭开了宝藏之谜。
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六月,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家住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社员辛民山一大早就赶着牛带着犁来到了离他家不远处的田地里开始犁地松土。到了中午,就在老汉想再犁完两垄地就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垄沟处有一个瓦罐似的东西,他走近一看,这个罐子好像是个陶罐,但是早已破成两半。

他将罐子中的东西倒在地上,落下来的竟然是一些金属片和小块金疙瘩。老汉下意识地用牙咬了咬金疙瘩,自己虽然没文化,但是还是能辨别出金子的。他很是兴奋,心想,这东西竟然是从土里冒出来的,很有可能是文物。于是他连家都没有回,就拿着这个陶罐和金块到河里清洗,并送到当地的文物站。
文物站的工作人员很是热情,口头表扬了辛老汉。工作人员还告诉他,以后在田地间发现金子和文物都要及时上报,文物站会派专门的人去调查。辛老汉喜悦不已,也连忙答应了下来,便回到了家中。辛老汉回家后的第二天就又来到了这块田间耕地。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次辛老汉又在距离上次发现罐子不远处的一个小土堆里犁出了一些红玛瑙和绿松石。

老汉心想,这块地十有八九是个古墓,说不定会挖出更多的文物。于是他又将这些文物送去了文物站,这次文物站的工作人员将辛老汉发现宝物的地址记了下来,并表示很快就会派人过去调查。这天下午,老汉又来到这块地犁地,想把剩下的一小块犁完。还没犁多久,新老汉就又发现了一些金子和珠串,还是多为红玛瑙和绿松石。
没等工作人员赶来,辛老汉再一次来到文物站。不过这一次,他把文物站的专家也请来了。专家们带来了诸多勘察工具,奈何人手不够,于是,众多百姓也赶来帮忙。在众多工作人员和百姓的大规模深入发掘下,他们又从这片土地中挖出数十件散碎的金片、玛瑙珠串、银饰等文物。

这些文物,每一件都刻有花纹,或用作装饰,或用作祭祀,在设计上相当精美,可谓匠心独运,一看就不是寻常百姓家拥有的。那么这些宝物到底是什么来历呢?经过统计,三次发现的文物,加起来共有800多件,包括金耳坠、玛瑙杯、银杯、红玛瑙珠串、绿松石珠串等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虎兽咬斗金饰牌。这块饰牌上刻有老虎与猛兽搏斗的花纹,老虎的动作和表情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强壮与威猛、勇敢与敏锐,尽显百兽之王的气势,代表着无上的权力。经过众多专家查阅史料研究之后,他们发现,这些器物并非出自古墓,而是窖藏。这些文物与当地其他众多匈奴古墓中发掘出的文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应该是同源的文物,是王公权贵所藏之物。

果然,《史记》等文献中确实有相关的记载,战国时期,北方匈奴在与中原列国大战中多次战败,这促使北方匈奴王不断将自己珍藏的财产转移,若是带不走的,他们就会临时藏于地下。或许是贵族们在战争中死去,又或许是他们忘记了埋藏地点,这批宝物就这样子埋藏在地底中,直到被辛老汉发现,这批文物才重现天日,展现在人们眼前。
后来,这批见证历史千年沧桑巨变的文物被带到了当地的文物管理所。多年后,它们又被珍藏在博物馆之中,成为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见证,供后人参观。而发现这批文物最大的功臣:善良淳朴的辛老汉,也根据国家相应的规定,受到了一定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
人生前,无论有多少金银财宝,死后都是带不走的,他们终将留给后人。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