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制度创新?还是特权工具?扒一扒协和医学院的“4+4”博士培养
听风静思mnwqsfdw


协和医学院的“4+4”博士培养模式(即非医学背景本科生通过4年医学教育直接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近期因医生肖飞事件中的涉事规培医生董某莹闹腾的沸沸扬扬,引发广泛争议,老百姓对其合理性、公平性及医学教育质量提出质疑。

协和“4+4”模式借鉴美国医学教育体系,旨在吸引多学科背景的优秀本科生(如理工科、人文社科等)进入医学领域,推动跨学科融合,例如结合计算机科学、材料学等促进精准医疗发展。这种模式理论上能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视野的“新医科”人才,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趋势,但是学金融的也转行学医就惊掉人下巴了。

老百姓质疑的核心问题就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博士能不能速成?质量如何保证?传统医学生需经历“5+3+X”(本科5年+规培3年+专科培训)的漫长过程,而“4+4”学生仅用4年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且规培时间被压缩至1年(传统需3年),引发对临床经验不足的担忧。

另外老百姓也质疑特权者扰乱公平,董某莹案例中,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背景、1年规培速成、家庭资源介入科室分配等,被质疑为“特权通道”。公众认为该模式可能成为权贵阶层绕过传统选拔机制的捷径,甚至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研究显示,“4+4”学生科研投入时间显著少于传统博士生,临床技能考核略逊于八年制学生,论文要求宽松(如董某莹被曝论文仅30页)。让这样水平的人当医生,简直就是草菅人命!

协和“4+4”模式的公平性、质量保障及监管漏洞问题让人不忍直视。医学教育需在严谨,不需要这种创新,更不要打着改革创新的名义去为部分人谋取私利。不要为了所谓的吸纳跨学科人才,守不住医疗安全的底线。此次争议若能推动制度完善,或将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