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博士怎么越来越难上了”?
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制造焦虑,今年申博的同学们真的都快“精神内耗到退圈”了。前脚刚看到985某高校公布复试名单,心里想着“完了没我”,后脚又刷到“报名延期!”“补录开始!”的消息,心态直接从“没学上”切换成“还能再拼一把”。

更离谱的是——一边是很多名校博士项目公开“招不满”!一边是大量优质申博er,初审挂了、材料退了、面试没约上……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命运。这不是段子,这是2025年申博现场实况。问题来了:到底是谁错过了谁?高校缺人,考生也缺学上,是招生系统出现“人才错位”了吗?
如果你还在观望,还想着“下次早点准备”,建议你这篇一定要看到最后——第二批博士机会还在释放,能不能抓住最后的窗口,就看你现在怎么准备了。
一、今年哪些高校博士招生在延期?
在常规博士申请早已截止的4月中下旬,不少高校的博士报名入口还在开放,甚至补录通道刚刚开启。以下这些高校/学院,是近期明确发布了延期报名或仍可申请的:
1.南开大学
化学学院、材料学院等多个学院延期博士报名时间;
以“申请-考核制”为主,个别专业还未招满,导师尚有名额;
招生官网明确写明“接收补报考生”。
2.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凯原法学院仍在进行2025博士补录;
某些联合项目推迟至5月初截止,部分导师主动在官网/朋友圈招人。
3.四川大学
教育学、新闻传播、数学等专业公布了二轮报名信息;
说明第一轮招生未能完全满足导师需求。
4.吉林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
都有个别学院发布“继续接受博士报名材料”的公告;
有的以“导师补招”名义进行,有的则是“扩招计划未满”。
小结:目前博士补录/延期的信号集中在以下几类学院:
医学、材料、化学、教育、新闻传播、哲学、法律等;
大部分属于导师制项目,申请节点非常灵活;
很多官网没有及时更新,必须主动联系导师才能得知真实情况!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某个学校或专业的补录信息,或者需要帮助整理申请材料,欢迎与学姐交流!

二、博士报名频频延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看似“招生延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一场结构性供需错位:
1.博士扩招,导师名额压力加大
博士指标扩大,但很多导师不愿轻易招人;而且在“申请-考核制‘下,导师会越来越看重“匹配度”和“科研能力”,申请人要卷项目经历、卷论文成果;一部分学生“被卡”在初审阶段,没有导师愿意接收,形成“空岗+落榜”的局面。
2.非全博士、交叉学科放宽
今年很多项目开放在职报考、专业跨度大,结果选拔标准不一致,招生院系更加谨慎;首次开放招生的项目也会让考生不知道如何准备,材料不精准,被拒率上升。
3.信息透明度不足
相信同学们也发现了,其实很多导师并不会在官网更新“名额情况”,甚至不公开是否招博士,大量信息分散在“导师朋友圈”、“某学生知乎评论”、“微信群流传消息”中,这就导致“有名额的导师找不到人,想读的同学却找不到路径”。

三、还想抓住这波补录机会?
01. 主动出击,精准定位导师
直接查看目标学院的导师列表,从学术论文或项目入手锁定方向;发邮件/发站内信/通过校友推荐联系导师,附上简历和研究计划,邮件尽量简短有重点:学术经历+申请动机+对方项目匹配度+能为导师带来的价值。
02. 优化申请材料,避开“模板感”
把你的研究计划写得“像一篇小论文”,要有结构、有逻辑、有问题意识;简历不要只列项目,每个经历背后要有“成果”或“解决的问题”;推荐信尽量由与你有直接合作的导师撰写,提升可信度。
03. 准备面试表达,打磨自我介绍
补录进面试的节奏很快,有些甚至直接“线上约谈决定去留”;提前准备好英文/中文自我介绍、导师可能提问的问题;有条件可以找朋友模拟面试,锻炼表达和临场思维。

四、26年申博趋势
从现在的博士补录情况可以预测——2026年申博趋势大概是卷会一直卷,但机会越来越“分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趋势一:博士招生周期“拉长”
以前是“统一招生”,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和导师会根据项目进度、个人节奏分批招人,错峰申请机会变多。
趋势二:导师制比项目制更灵活
不等学校发公告,提前1年联系导师才是核心竞争力。
趋势三:跨专业、在职人群比例上升
特别是工科、交叉学科、艺术、教育类、医学博士,吸引大量在职申请者进入,研究计划的匹配度决定你能否进门。

五、26申博:提前准备,不再错失机会
26fall的同学们,真的建议你现在就开始准备申博这件事了,别等到下半年招生简章出来才临时抱佛脚,到时候你会发现,时间、机会和资源都不站在你这边了。以下3件事是你“从现在开始就能做、做了就有用”的行动指南:
1.制定选校清单:目标不止985,更要看“适配度”
很多同学选学校只看“名气排行榜”,但实际上申博跟考研完全不同,核心竞争力在于“导师是否愿意收你”。所以你的选校清单,建议从这几个维度入手:
看导师的研究方向:去各院系官网查历年招生信息和导师简介、看对方近三年发了什么论文、项目方向是不是你擅长的;
看招生类型:有的导师偏爱“直博生”,有的导师专收“申请考核”,还有些非全日制项目更偏向在职人士,这些都影响你是否“匹配”;
看录取难度和竞争情况:建议提前在知乎、小红书、豆瓣小组里爬爬楼,了解一下目标院校/导师的“择人标准”和“入选比例”。
小tip:可以自己做一个Excel,把意向学校、学院、导师、课题方向、往年招生情况、是否接受跨专业、需不需要套磁等都列出来,随时更新随时参考。
2.打磨科研经历:项目、论文、实习,都是材料中的硬核加分项
申博不是靠“说”自己有科研潜力,而是要靠“做”来证明。所以现在还没毕业的同学,千万别只满足于上课拿学分,更重要的是:
尽早进组做项目:就算是打杂也无所谓,先混个脸熟,熟悉实验/数据流程、导师风格,有利于后面写项目经验;
尽可能投论文:不要求一开始就中SCI,但至少要练笔+积累投稿经验。毕业论文要尽早打草稿,有成果就整理投稿;
利用假期做相关实习/挂靠项目:尤其是目标方向偏工程、产业或艺术实践类的,可以增加你和未来导师的“话题连接点”。
你现在做的每一个实验、参与的每一个项目、写下的每一段笔记,未来都可能出现在你的简历和研究计划中,提前准备绝对稳赚不赔!
3.记录每一段经历:不要等到写材料时才开始“回忆杀”
申博材料最怕的,就是写出来一股“流水账+空话感”,而这种情况的根源,往往就是平时没记录、临时拼凑。现在就着手准备,你完全可以养成“申博素材积累”的好习惯:
每天/每周写点科研日记: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这就是未来研究计划中最打动人的部分;
项目结束后立刻总结: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写成一个项目经历段落,将来直接用到简历或PS中;
保存项目截图、成果、论文初稿等材料:不仅方便后期整理,也可以作为面试时的“证明材料”展示。
建议建一个“申博资料库”文件夹,分类存放所有可能用到的内容,比如导师信息、项目总结、科研照片、会议记录、推荐人名单等等。到了申博季你会感谢现在努力收集的自己。

总结一下:26fall现在开始是做准备的“黄金窗口期”,这个阶段做得越细、铺得越稳,下半年申博时才不会手忙脚乱、被动应战。申博拼的是持续性、精准度和提前量——提前启动,就是最大的底气!
如果你对选校、研究计划写法、如何联系导师等还有具体问题,也欢迎与学姐交流~我们一起少走弯路,稳稳上岸
最后一句真心话——
今年申博形势真不简单,卷的不是学历,是信息差+准备效率+表达能力。
如果你也感觉信息太杂、机会太快、导师不好找,不如来关.注学姐,我会第一时间推送你目前还可以申请的项目、导师名单和报名时间。
别让明明有实力的你,卡在信息差上。
希望我们都能,不缺席属于自己的博士之路。
还想抓住最后一波博士机会?来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