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部诸神,即五瘟使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其相关典故源远流长,在诸多古籍文献中均有迹可循,承载着古人对瘟疫的认知与敬畏。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对五瘟使者的起源有着生动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天空中突现五力士,他们身披青、白、红、黑、黄五色长袍,身形高大,距地面约三至五丈。五人手中各持不同器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握皮袋和剑,一人持扇子,一人拿锤子,一人捧火壶。隋文帝询问太史张居仁,被告知这五力士乃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就此登场,掌管人间瘟疫,为众生带来灾厄。隋文帝随后下令立庙祭祀,以祈求平息瘟疫,保一方平安。
在道教神话体系里,瘟部诸神的职责与地位得到进一步深化。他们被视为执行天道惩罚的使者,当人间出现道德沦丧、恶行泛滥等情况时,瘟部诸神便会依天命降瘟疫于人间,以惩戒世人,维护天地间的秩序与平衡 。不过,不同瘟神也有各自的特点。如秋瘟赵公明,在道教神话中形象多元,他既作为瘟神,可散播瘟疫,又被奉为财神,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黑虎,威风凛凛;春瘟张元伯常被描绘为手持春瘟咒,身着青衫,带着春的气息,却能带来疫病;夏瘟刘元达赤足,其携带的毒蚁与毒水,能在夏日高温中迅速传播疾病;冬瘟钟士贵则身披黑袍,所到之处寒霜凝结,疫病随之蔓延;总管中瘟史文业,手握生死簿与判官笔,掌控着瘟疫的全局,决定着瘟疫的范围与程度。
民间传说中,瘟部诸神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有的传说讲述五瘟使者虽身负散播瘟疫的职责,但也会被人间真情所打动,从而网开一面。还有些故事描绘人们通过虔诚祭祀、行善积德,感动瘟部诸神,使其收回瘟疫,拯救苍生。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人面对瘟疫时,既恐惧又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复杂心理。
瘟部诸神的典故历经千年传承与演变,不仅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生命以及善恶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