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踏上印度土地的次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便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规模恐怖袭击,26条鲜活生命消逝,多人身负重伤。关于这场袭击的幕后黑手,印巴双方以及盘踞在印巴地区的各类恐怖组织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的,是该地区多个恐怖组织,然而印度方面却一口咬定是一个突然现身的“克什米尔抵抗运动”——一个此前从未听闻的新恐怖组织,并言之凿凿地宣称该组织背后有巴基斯坦的支持。巴基斯坦方面则坚决否认,称这是印度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把本国发生的事情强行扣到巴方头上。随后,双方展开激烈对骂,对骂过后便是小规模交火,再之后,双方都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摆出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有一点可以确定,袭击者属于穆斯林组织,而被袭击者则是印度教教徒。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印度是印度教国家,若仅凭这一点就断定是巴基斯坦所为,那显然太过草率。无论是恐怖袭击还是其他事件,最简单直接的判断往往是最容易误导人的,是事件策划者用来掩盖真相的烟雾弹,也是他们最希望达成的效果。
要弄清楚这场袭击的真正主谋,恐怕得从克什米尔的历史说起。别以为知道克什米尔是大英帝国当年埋下的隐患就算弄懂了克什米尔问题的本质,不妨一同深入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克什米尔问题,也才能知晓谁更有可能策划了此次恐袭。
大英帝国统治时期,在印度争取独立的主要力量是几位印度教领袖,包括甘地、尼赫鲁等声名远扬的人物,当然还有辛格等锡克教教徒。然而,印度人万万没想到,他们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艰难争取来的独立成果,在大英帝国的操弄下,变成了所谓的“蒙巴顿方案”。
该方案决定建立以印度教教徒为主体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对原印度地区实行分而治之。“蒙巴顿方案”最为阴险毒辣之处,并非仅仅是分而治之,而是允许当时全印度500多个土邦自由决定加入印巴两国中的哪一个。这一举措瞬间让局势陷入混乱。

有些土邦宗教成分单纯,民众和统治阶层都信仰同一种宗教,这类土邦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比如印度教土邦加入印度,穆斯林土邦加入巴基斯坦。但有些土邦宗教成分复杂,例如人口中大多数是穆斯林,而统治阶层却是印度教徒,或者情况相反;还有些土邦既非印度教,也非穆斯林,而是锡克教或其他宗教,这就让事情变得棘手起来。许多土邦干脆宣布独立,像朱格纳特、海德拉巴等土邦便是如此。印度不同意,便开始镇压,强行将这些土邦收归旗下。
在几百个土邦中,克什米尔土邦最为特殊。当时克什米尔的主要人口是穆斯林,可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主要领导人辛格还是锡克教徒,这使得当时的克什米尔在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克什米尔的穆斯林毕竟占大多数,他们看到这种局面,干脆宣布起义。统治阶层见起义爆发,便投靠了印度,随后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实现停火,并以停火线为分界线,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所以,克什米尔与今日的南北韩情况有些类似,双方在该地区只是暂时停战,并未通过和平协议正式结束战争,也未确定正式的国界。双方在那里时不时发生冲突,早已是家常便饭。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强国争霸,印巴两国各寻靠山。印度虽声称不结盟,但明显更倾向于苏联,而巴基斯坦则与美国眉来眼去。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美国在巴基斯坦扶持了许多恐怖组织,以此增强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就在此次克什米尔恐袭发生后,美国记者采访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询问其对巴基斯坦多年来一直存在许多恐怖组织的看法。

巴防长直言不讳地回答:“这要感谢美国过去几十年对巴基斯坦各种恐怖组织的大力扶持。”此言虽不留情面,但却道出了实情。尽管冷战后印度与美国开始走近,巴基斯坦则对美国有所疏离,但美国支持巴基斯坦恐怖组织的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一地区真正发生变化的,是印巴双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