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故宫禁区解密:红墙内的未开放区域,其中一处连溥仪都没见过!
话说史海镜鉴


回味历史,以古鉴今



咱们如果去过故宫,相信大家会看到一些朱漆宫门上挂着“非开放区域,请勿进入”的木牌。

关于这些神秘的区域,有人说这里面藏着未解密的国宝,有人说保留着皇帝的“密室”,甚至有人猜测有“冷宫”遗迹,里面甚至还有闹鬼的说法……

虽然这些地方没有民间传的那么玄乎,但它们的真实情况,可远比传说更震撼。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未开放区域都是做什么的,一起揭开这些红墙深院的真实面纱。

灰色部分为未开放区域



开门见山,先来聊聊那些颇具传说色彩的地方

冷宫

若说故宫最勾人好奇心的,当属景仁宫后的那片灰瓦院落,它还有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叫冷宫。

民间总传“冷宫”藏着后妃怨气,甚至有人说这里深夜能听见绢帕绞水的声响。其实明清并无“冷宫”专称,失宠嫔妃多居偏僻宫室,明代景阳宫、清代北三所(景祺阁北侧)均属此类。

咱比如光绪帝珍妃被囚禁的北三所,窗户被铁条封死,仅留小窗传递食物,其凄凉境遇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这类区域因建筑老化严重(多为木质结构危房)且陈设简陋,暂未开放。

被人们广泛流传的“冷宫”珍妃井

乾隆密室

说到乾隆的“密室”,就不得不提重华宫东侧的“倦勤斋”。这里其实是皇子时期的书房,只是因为涉及皇家的生活,即便在清代也仅限近臣出入,说这里是密室,颇有倒果为因的意思。

倦勤斋是乾隆花园核心建筑,内部170平方米通景画融合中西绘画技法,采用面团清洗等传统工艺修复,现仅限预约参观。

倦勤斋内景

雨花阁

民间盛传“雨花阁顶的铜葫芦里藏着镇宫之宝”,其实这座藏传佛教密宗殿宇的神秘,远在那些似有似无的器物之上。

雨花阁是故宫唯一的藏传佛教佛堂,四层的佛堂供奉着欢密宗喜佛造像,连末代皇帝溥仪都不曾见过全貌,从这个角度说,这里压根不需要什么镇宫之宝来凸显它的神秘。

1956年雨花阁修缮时,人们在藻井彩绘中发现了用藏文标注的“乾隆三十七年吉日装藏”字样,经考证是七世达赖喇嘛所赐的圣物清单。

不过,您也不用惋惜,据说,雨花阁经历修缮后,预计将在2025年百年院庆日开放,这溥仪没见过的东西,咱们将来也能去见见了!

雨花阁

毓庆宫

东六宫北侧的毓庆宫,在民间传说中是“皇子诅咒之地”,称道光年间有三位阿哥在此暴毙,实则这里是清代储君教育的核心场所。

嘉庆帝的起居注里记载,皇子们会在窗前石板上练习“满汉双文对读”,这地方要真能让阿哥暴毙,那才是新鲜事了。

毓庆宫

乾隆的“小花园”

民间传说中的故宫,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建福宫花园的废墟。192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乾隆的“小苏州”。

到了1999年,考古队在焦土中发现了琉璃残片,表面以珍珠粉调釉,还有些反光特性,印证了《清史稿》中「建福宫夜不掌灯,琉璃自明」的记载。

可惜这么神奇的地方居然被一把火烧没了,不免让人感到惋惜。有消息说在2025年9月,利用现代复原技术完成修复的建福宫就会开放参观了。

1923年大火后,遗址长期封闭,1999年复建工程中,考古队在延春阁基址出土17片琉璃残片(《建福宫花园考古发掘报告》),经检测为乾隆时期制品,釉色含铅量较高,具备夜间反光特性(《中国古代琉璃工艺研究》)

建福宫花园

好了,一口气把民间传说的假打完了,咱们喝口水,深呼吸,下面的“未开放区域”,绝对不比民间故事差!



从明清皇室起,这些地方就不开放,为什么?

您以为未开放区域都是废弃宫殿?错了。这紫禁城里的有些地方,就算是明清时期住在这里的皇子阿哥们都不能进。

清代慈宁宫西侧的寿康宫,是乾隆为生母崇庆皇太后所建。而寿康宫的后殿,从孝庄太后时期就是太后礼佛的“静室”。

乾隆年间,这里每天清晨都会传来诵经声,殿内的鎏金佛龛上,供奉着从未对外展示过的藏传佛教唐卡,色彩虽已暗淡,却完整保留着18世纪宫廷画师的笔触。

在当时,这类区域封闭的核心原因很现实:皇帝的祭祀、起居空间,容不得外人打扰。

不过,古人虽然看不了,但这里现在已经开放了,您下次去故宫可以来这儿看看,连宫里人都没见过的寿康宫后殿到底长什么样!

寿康宫

咱再比如武英殿后院落(至今未开放),康熙年间这里存放有《古今图书集成》底本,连皇子都不能随便进,因为里面有皇帝未批改的手稿——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这里是看都不能多看一眼的禁区。

而在景山东侧,有这么一座叫寿皇殿的建筑(现为景山公园寿皇殿建筑群,2018年开放),咱们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稀奇,其实这里藏着的是清代皇室的生活印记。

每年除夕,乾隆皇帝会在这里摆“宗亲宴”,现在殿内的紫檀桌椅摆放位置、鎏金屏风的花纹,都和1789年相关档案记载分毫不差。

民国初年清点寿皇殿的文物,工作人员发现桌上还摆着未收拾的玉碗,碗底甚至有乾隆第五子颙琰(嘉庆帝)的牙印——这种“生活化禁区”,封存的不是建筑,而是一整套皇家礼仪制度。

景山公园寿皇殿内景



从“皇家仓库”到“文物医院”:未开放区域的两次蜕变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这些未开放区域成了文物们的“救命仓库”,这些地方被临时掩藏了大量的文物,以防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被别有用心之人破坏或贩运到国外。

故宫西华门内的南大库(现为故宫家具馆,部分开放),原本是明清存放龙袍的库房,民国时却堆满了来不及整理的国宝。

资料显示,乾隆穿过的十二章纹龙袍叠在这里的木箱,嘉庆年间的珐琅彩碗用旧报纸裹着,甚至还有一箱未拆封的西洋自鸣钟,钥匙还插在锁孔里。

据古建筑学家单士元回忆,当时进入南大库要侧着身子挤过木箱堆,箱上的黄签写着“雍正朝漆器屏风”,却30年没人敢动——不是不想开,而是战乱年代,封闭才是最好的保护。

南大库外景

1950年代,这些未开放区域变身“文物医院”。景山西侧的寿安宫院落(现为原状陈列开放区域),成了木工房和油漆作,老匠人们在这里修复太和殿的破损门窗,用的还是清代传下来的“披麻捉灰”工艺。

1973年,西藏送来的五世达赖金佛像暂存雨花阁后殿(至今未开放),这里没空调没暖气,却因常年恒温恒湿,反而成了天然文物保险柜。

工作人员说,那些年对故宫的文保工作刚刚启动,修文物像“拆盲盒”:在某个墙角木箱里,可能就藏着康熙御笔的残卷,或是乾隆未署名的画作。

雨花阁



今天的未开放区域:为什么有些完好宫殿仍不迎客?

今天,故宫端门后的朝房(现为端门数字馆展厅,大部分未开放)看着整齐,却常年锁门,这里面存放着故宫的“前世今生”——上万张1920年代的老照片、1950年代的修缮纪录片,都在这零下20℃的库房里“沉睡”。

而在午门西侧的阙左门院落(至今未开放),地面青砖下埋着明代紫禁城地基,2018年挖出的永乐城砖,砖上“苏州府烧造”字样清晰可见。故宫专家说:“这些地方一旦开放,游客的脚步可能磨平历史痕迹,封闭反而是给子孙留证据。

紫禁城西南的宝蕴楼如今是文物修复实验室,其建筑风格与故宫可以说是大相径庭,里面摆着德国光谱分析仪,却保留着1914年的西式拱顶,外国人来到这估计会有点懵。

咱们前文提到的建福宫废墟里的琉璃瓦碎片,不知您还有没有印象?

正是在武英殿后的实验室,专家们用3D技术复原了这些琉璃的彩绘纹样——诸如这类细节,在开放区域早被游客脚步磨掉了,只有在未开放区域才能完整保存。

宝蕴楼



未开放核心原因

说了这么多,再带您溜溜几个上边没提到的未开放建筑。顺便总结一下,故宫为什么有这么多地方不开放?

  1. 文物保护需求:雨花阁四层佛龛因温湿度变化易开裂,需恒温恒湿环境;
  2. 建筑结构风险:英华殿等区域木质构件虫蛀率达37%,正在采用无损探伤技术检测,暂未开放;
  3. 学术研究基地:三希堂(4.8㎡)现在用于存放乾隆御批原件,其空间过于狭小,无法接待游客;
  4. 特殊功能延续:漱芳斋仍作为外事接待场所,保留着1922年溥仪大婚时的戏台原貌。

漱芳斋戏台



红墙深院不神秘,藏着最真实的历史

下次逛故宫,路过“游客止步”的宫门时,我们不妨多停留几秒:那些紧闭的院落,不是用来制造神秘的“噱头”,而是文物保护者用沉默写下的守护宣言。

明清时,它们是皇权的边界;民国时,它们是文物的避难所;今天,它们是历史的“备份硬盘”。

有人问:“这些地方到底啥时候开放?”其实答案藏在文物保护的逻辑里——当技术足够成熟,当我们能读懂每片砖瓦的故事时,它们自然会揭开面纱。在此之前,它们的“不开放”,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互动一下:

你最好奇故宫哪个未开放区域?是传闻中藏着珍宝的南大库,还是保留皇室生活现场的寿皇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宫探秘清单”。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