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娱侃圈
编辑 | 芒果粉
序
大家等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坐着神舟十九号飞船回家,结果返回任务突然推迟了?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都在议论,有人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航天员还能顺利回家吗?

本来都算好了日子,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4月29号就能回到东风着陆场,就等着迎接航天员凯旋了。
结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了通知,一下子把大家的期待打破了。

为什么推迟呢?原来是东风着陆场那几天的天气实在不适合返回。
风太大、气象条件不达标,这种情况下返回太危险了。
为了保证三位航天员的安全,也为了让任务能顺顺利利完成。

专家们商量研究,最后决定先不着急返回,等最近找个天气合适的时间再安排。
这消息一出来,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心里明白,航天任务本来就充满风险,安全肯定是最重要的,推迟返回是对航天员负责,但也有人担心出什么意外状况了。

航天器返回地球,气象条件那可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东风着陆场出现了6 — 7级大风,阵风甚至达到8级,这给返回任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高空风的影响下,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开伞阶段,降落伞就可能姿态偏移,甚至被撕裂。
一旦降落伞出问题,返回舱的降落速度和方向就很难控制,着陆点就会大幅偏离预定区域。
地面大风也不省心,在返回舱着陆后,特别容易引发拖拽翻滚。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那么长时间,身体一直处于失重状态,着陆后的拖拽翻滚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而且,大风还会干扰雷达、光学等测控设备的信号,影响对返回舱的实时追踪和定位 ,这就大大增加了搜救的难度。

面对这么恶劣的天气,我国航天和气象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特别有力的保障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了一个保障团队,他们去调取近3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

运用特别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模式,对东风着陆场的天气进行严密监测和精准预报。
在飞船进入返回轨道后,预报频率从每天1次缩短到每小时1次,实现了“分钟级”的精准研判。
工程师们还用可视化技术把各种数据整合到一起,就像给返回舱安了双眼睛,不管天上刮多大风、下多大雨。

地面指挥中心都能随时知道东风着陆场的天气变化,这样就能挑个最保险的时间,让飞船顺利返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己研发的航天态势综合显示系统可帮了大忙。
这个系统能把雷达、光学设备、遥测数据这些信息全都汇总到一起,就像给返回舱装了个实时定位器。

不管返回舱飞到哪,系统都能马上算出它的位置,还能提前发现轨道是不是偏了,及时调整,保证返回舱稳稳地朝着着陆场飞。

大树里测控区的雷达进行了三次升级,运算速度快到达到毫秒级。
能在百米外“看清”返回舱的细微摆动,就算沙尘弥漫,便携式光学设备也能捕捉到高清影像。
地面搜救分队制定了“三级响应预案”,全方位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空中直升机搭载双机长、双机械师,还配备大功率探照灯和红外吊舱。
就算是在夜间也能精准定位返回舱。
地面特种车辆配备防滑链和液压支撑装置。
在沙地等复杂地形也能稳稳地行驶,卫星通信分队在着陆后10分钟内就能建立链路。
把现场画面传回指挥中心,让后方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这次任务还首次应用了“智能引导系统”,根据返回舱理论落点自动规划搜救车辆路径。
避开沙尘暴区域,大大提高了搜救效率。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自身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来确保安全,它用的是“升力式返回”技术。
通过调整姿态角能精准操控,过载控制在4G以内,能保障航天员在身体承受范围内安全返回。

开伞程序也是精心设计的,减速伞先把速度从200米/秒降到60米/秒 。
主伞展开后再进一步降到5米/秒,最后反推发动机实现“软着陆”。
底部安装了“蜂窝状”缓冲装置,再配合6点式安全带。

确保航天员在舱内稳稳当当的,就算着陆时遇到冲击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从神舟五号第一次送人上天开始,一直到神舟十八号。
中国载人航天这一路走来可不简单,每次任务都能学到新东西、积累新经验。

再难的技术问题也能想办法解决,一步步把航天技术打磨得越来越成熟。
神舟十三号就曾因为着陆场的沙尘暴延迟2天返回,航天员在轨期间完成了4次应急演练,最后着陆点距离理论靶心仅仅偏差136米。

中国载人航天24次回收任务成功率是100%,其中7次遭遇6级以上大风,3次是夜间回收,2次是在冬季极寒环境回收。
这些成功的案例,就是给大家吃的一颗颗定心丸,展示了了中国航天强大的实力,以及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空间站里的设备相当给力,装着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航天员的尿液经过处理,能重新变成干净的饮用水,通过电解水,就能产生氧气。
而且应急物资准备得妥妥当当,吃喝用度什么都不缺,物资管够。
之前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送上去整整6吨补给,就算需要多待上一周时间。
吃喝和呼吸都完全没问题 ,所以不用太过担心航天员们在天上的生活。

神舟十九号与神舟二十号的6名航天员状态都很好,他们和地面团队保持着密切沟通。
不慌不忙地进行着各项工作,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合适的返回时机。
神舟十九号推迟返回,可不是出事了,这恰恰是中国航天秉持科学精神,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

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把航天员的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每一次任务调整、每一个决策,都是专家们反复研究、严格评估过的。
没有十足把握,绝对不会轻易行动,就是要确保航天员万无一失。

有那么多科研人员在努力,有先进技术做保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神舟十九号的三名航天员肯定能平安凯旋。
所以说,大家放宽心,踏踏实实等着就行,我们就盼着三位航天英雄顺顺利利落地,平平安安回家!向他们,还有背后默默付出的航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