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诗经300-2閟宫注释3
pluiepoco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i/o二象性,✤o的鼻音二象性、✜i的鼻音二象性)「」

13.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14.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

□□□✜,□□□◆,□□□◆。□□□◆,□□□◆。ng

□□□◆,□□□◆。□□□◆,□□□◆。ng

附注:由于篇幅所限,只截取第13-14阕。

前两节分析了本诗为赞美诗,歌颂鲁国的传承有序。但我在分析时,出现了两个人物混淆:

(1)周太王到底是古公亶父还是季历?(2)庄公到底是鲁庄公还是鲁炀公?

我在第一节认为:太王=季历,因为在我所读的历史资料中,周人从季历开始与商朝频繁对抗,而且季历甚至文王本人都被商朝杀害。

本诗中提到从太王开始翦商,我就想当然认为:太王=季历。但现在查阅资料,太王=古公亶父。我也是存在疑惑,在诗经中,古公亶父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远古人物,以前分析过。如果太王=古公亶父,他真的开始翦商了吗?我仍旧存在疑问。也许诗人是在渲染周人抗商的历史悠久。

本诗中提到淮夷,如果庄公=鲁庄公,那么到春秋晚期,别说鲁国,齐国已经称霸了,鲁国周围已经没有淮夷了,而且势力范围被齐国蚕食,已经不存在沿海势力范围。不符合文中提到的东字。

鲁国的南方是吴国、楚国、越国。如果本文赞美的是鲁庄公,那么淮夷指的是吴越和楚国吗?

不过,如果从姓氏上看,除了姬姓和姜姓之外,鲁国旁边的莒国为赢姓, 郯国为郯姓,徐国为赢姓。也即,莒国和徐国都是商奄之后,郯国是少昊之后。如果诗人将莒国、徐国称之为淮夷,也是合理的。

但我认为,在西周初期尚且可以称呼淮夷,在春秋末期就不能那么称呼了。

因此,这里仍保持这两种疑问。

接着分析:

1、第13阕及14阕:

13.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14.毛炰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

说的都是神灵保佑你的地方,也即:福女=福汝=给您带来福祉。

所以,「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讲的都是祖先和神灵保佑鲁国的地方,而非祭祀给祖先的东西。弄清这一点很重要,但以前很多经学家就搞反了,以至于误解了很多东西。

2、载:时而,有时。载尝=有时尝这些,有时尝那些。指的是秋天丰收的各种庄稼,因为成熟的时间不同,故用载字。

尝=蒸尝,指的是不同粮食的品尝,而非不同牲口做熟了吃。因为秋天动物才能育肥,而非秋天开始吃动物。再者,宰杀动物大多集中在过节时,不存在时而吃,时而不吃的情况。

/3、牺尊:外形类似牲口的青铜器。根据青铜器文物,可知这类器物一般是酒器。

牺尊将将= 牺尊锵锵= 各种青铜酒器相互碰撞作响。其中,将将=锵锵。通假字。

形容众人举杯畅饮。这说明鲁国粮食丰收,有足够余粮可供酿酒。在周朝,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一般在粮食不充裕的情况下,严格限制饮酒。而鲁国经常饮酒,说明粮食产量高,没有饥馁。

4、楅衡:很难理解。

夏天一般是小麦收获季节,既然前面提到秋天收获谷物,那么这里的「楅衡」也应该与小麦的收获有关。

我认为:

①衡:天平。因为古代天平的杠杆部分是一根横木或竹签,=横,通假字。

②楅:= 䈏。通假字。中间宽两端窄的木片或竹片,有多种用途,可用作抽签的竹签,也用作疏通经线的工具,也用作天平的横木。以前分析过,见: 诗经209-4楚茨今韵 ;

在本诗中, 楅衡=用木头制作的天平,引申为动词,过称,称重。指的是夏天收获小麦之后过称,归仓。

前人多释读为牛角上的横木,用来防止牛抵人。但我在南阳农村并未见过这种饰品。八十年代,南阳农村还是用杆秤+秤砣,但这种杆秤的发明较晚,一般认为是汉代才有的。更早的时候,中国古人使用天平。不过,南阳农村的秤杆,两端也比中间细,这可能是一路沿袭。

由此可见, 楅衡=两头细中间粗的秤杆,这是比较准确的,无论是天平还是杆秤,都是适用的。

5、 白牡骍刚:白色公马+枣红色公马。其中

①牡:=公牛、公马。由于古代中国没有白色牛,这里特指白马。

②刚:刚烈,引申为雄性。在本诗中,指的是公马。也可以理解为:= 犅,通假字。

在金文中, 犅有时从牛,有时从羊。可见,最初只是指代雄性,并不局限于一种牲口。

牡-刚的区别:既然在本诗中都是公马,那么,不同之处只存在于年龄,不限年龄的为牡,性格刚烈处于壮年期的公马为犅。

③骍:枣红色马。诗经中常见。

6、炰:=炮。通假字、异体字。炮烙,烧烤。

毛炮=整个动物带毛烧烤。形容富裕。同理,

羹:肉汤,做肉汤,名词动词化。

胾:=截。通假字。从肉,指的是一大截肉。胾羹=用大块肉熬制羹汤。

炮-羹,都是动词,形容类比,都是烹饪方式。

毛-胾,都是副词,形成类比,形容烹饪的细节,显示富裕,不同寻常。

7、笾:=匾。通假字。指的是用竹篾编制的托盘,用于盛放餐具和食物,所用类似现代的分隔式饭盒。诗经中多见,不赘述。

笾豆=匾豆=托盘+碗碟。

8、大房:大的宴会厅。为什么要突出房字?可能是表明鲁国富裕,因为诗经中描绘的筵席一般在野外举办,而在鲁国这里,大型宴会在室内举办,突出鲁国的实力。

9、万舞洋洋,孝孙有庆:这两句点明,这个场景是宴会,而非祭祀。孝孙庆祝的是丰收,夏天小麦产量高,秋天各种谷物丰收,牛羊牲口不计其数,鲁国贵族经常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块熬汤,就连大摆筵席也可以在大房子里举行,比周人祖先阔绰多了!

其中,万舞,最初是一种战舞,但在本诗中,已经演变为筵席助兴的舞蹈。突出鲁国尚武。

相关推荐
x